查看原文
其他

天辽地宁说非遗|寻非遗地理 品文化脉动

辽宁日报 2024-05-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场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的形成与人在何时、何地、如何生活相关,是考察人、地、时间信息的文化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从四五十万年前有人类活动至今,辽宁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一应俱全的大省,在天辽地宁之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类目丰富、多样而备受世人关注。目前我省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上千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294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76项。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好辽宁故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海之间的集体记忆和乡愁


“山川云雨日月人文”这8个字即使以甲骨文写作,我们也能辨识出来,盖因先民与高山、长河、大海以及茫茫草原共生共长,先民在赖以生存的山河湖海、草原中选择与之契合的方式繁衍生活,大自然滋养了他们,他们亦在大自然中留下生活的印记,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辽宁文化遗产的厚重。纵观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非遗项目越是来自最本源的生活场景,越是浓缩、积淀着先民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越会引起今人的共鸣。


生活在辽东群山中的桓仁人,会盘起一铺火炕抵御寒冬,而新宾妇女从小就会学着把花草林木绣成各种纹饰;岫岩人将本地的岫玉雕刻成精美的器物;居住在医巫闾山脚下的人会讲许多与大山有关的民间故事;生活在海岛上的渔民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会跟着海浪的节奏吼几声,诞生穿透力极强的长海号子……


辽宁先民面对的生活,如此自然,如此独特。从草原到海洋,从河湖到高山,先民们展现的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表现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人类在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之时,与自然共鸣,与自然共情。以此,我们跨越历史,回望先民在数千年的艰难生存之中淬炼出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仪式。


如今,辽宁的非遗项目是传承与创新的交响。这里的非遗项目,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展现了创新的活力。从传统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设计应用,从传统的民间故事到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发展、创新让辽宁的非遗焕发新生。


所有这些,构成了辽宁人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浩浩荡荡,无所不包。


天辽地宁滋养共同的基因和血脉


清末民俗学家黄遵宪说:“人者血肉之躯,缘地以生,因水土以为性情,因地形以为执业,循是焉而后有理想,理想之感受同,谓之曰人心,人心之措置同,谓之曰风俗。”意思是说,环境不同,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也不同。


从空中俯瞰,辽宁的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从东北向西南,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山区丘陵占据近60%的面积,渤海被辽东半岛拥入怀中。


辽宁的母亲河——辽河,从铁岭市昌图福德店出发一路南下到盘锦双台子的入海口,水系类型多样,水流平缓,所经之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有大小凌河、东有鸭绿江相伴,丰沛的河水孕育了辽河文明。


“河流是历史,两岸是未来。”作为历史上辽河最大一条支流,浑河的河道变迁,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无论是11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200年的人类居住史,还是2300年的城市发展史,沈阳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浑河的流淌,也直接影响了评书、京剧、评剧、东北大鼓、辽菜、摔跤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辽宁坐拥2900多公里的海岸线,呈“几”字形展开,东起丹东鸭绿江口,西至绥中老龙头,近岸岛、礁、各类海蚀地貌构成壮丽的滨海景观。优质的沿海地貌也造就了许多港口,数百年间,外省商人和移民乘船而来,他们或上岸,或溯河而行,与当地文化形成新一轮的融合,诞生了木偶戏、皮影戏等非遗项目……


辽宁山川秀美、河流纵横、海洋疆域辽阔,多元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交织,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从辽西的古战场传说到辽东的满族刺绣,从辽南的海城喇叭戏到辽北的东北二人转,每一项非遗都是辽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记录了辽宁人的生活变迁,并在新时代发展中,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用四大板块书写辽宁非遗之美


考古发现,辽宁地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点上,辽宁的非遗项目既与连接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有关,又与南北环太平洋文化带有关。如此,辽宁的非遗项目必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必是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交织,所以,每个非遗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使同一种类型的项目,因受地理地貌的影响,在传承中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3种民间故事,虽然同出我省,但其中差异正如山河之别。通过对比,可一窥大川大河、高山大海的地域地貌对非遗项目的影响。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人民在由猎转牧、由牧转农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文学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折射出鲜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特色,成为我国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枝独秀”。


生活在辽河流域的故事家谭振山,家在法库、沈阳、新民交界处的最东北端,他讲述的1000多个民间故事,内容多与辽河相关,有风物传说、鬼狐精怪、历史人物传说等内容。


盘锦的古渔雁民间故事,则是像候鸟一样沿着水陆边缘迁徙的打鱼人创造出来的,在这些故事中,鲜明的不定居生活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习俗、传统、信仰等有全方位的反映。


在历史上,有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而古代的辽宁正是这条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节点。这一地位成就了辽宁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兼具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植根于这样的山川河海与草原地貌上的文化,均以非遗项目形式注入辽宁人的基因中,我们只有真诚地面对高山大河,真诚地面对大海草原,才能更动态地去描绘辽宁的非遗。


当我们面对非遗项目时,体会的不仅是技艺,还应有带着脉动和温度的情感。我们在欣赏这些非遗项目时,除了审美欣赏,还有一种浸染于血液里的基因本能,一种自带亲切感的心跳。这种感觉如一叶扁舟,能顺流而下带我们去未来,也能溯源而上,把我们送至时间长河中,穿越千百年的风雨,直抵先辈的生存源头。


辽宁的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发酵,最终凝结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带有历史的温情和未来的气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省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辽宁日报全媒体策划《天辽地宁说非遗》,以“群山毓秀”“碧海潮音”“长河澜兴”“丰草辽原”四大板块34块整版,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源远流长、多元多样的辽宁非遗项目进行全景式描绘和记录。


《天辽地宁说非遗》特刊今起正式启动,明日将推出第一板块“群山毓秀”,敬请期待。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查看精彩内容

总策划:丁宗皓

总监制:田学礼

监制:胡欣 柏岩英

执行:于林姝

视觉设计:隋文锋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主笔:杨竞 郭平 朱忠鹤 刘臣君 吴丹 谭硕 刘海搏

编辑:王思雨

检校:孙广 高峰 冯赤 吴丹宁 赵琢 冰晶 马松波 史凤斌 张勇

责编:王德坤 辛垚  审核:李德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