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ISU┆世界中国学大会上的“上外身影”

讲述中国故事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01-02

●●●●


编者按日前,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出席开幕式。大会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30位师生全程提供语言翻译志愿服务,涉及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等8个语种,还有国际学生代表参会发声。上外师生用专业所长架起连接中外的桥梁,助力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

“向外讲述立体、饱满的中国故事,我责无旁贷。”


来自摩洛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专业博士生陈安忆,受邀参加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他非常珍惜在这次“世界级”论坛上讲述中国故事的宝贵机会。发言中他提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 ‘传递有益之声的文化工作者、上下求索的留学生,就是当代的友好使者。’ 我们中国学博士生是连接中外的桥梁,将会与杰出前辈的经验以及致力于投身中国学的新生代力量有机结合。


他表示,“来中国攻读中国学专业博士之后,我更坚定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官,为中摩交往贡献自己毕生力量。学习中文,研究中国,为我日后从事外交工作奠定了深厚基础。现在,我正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有朝一日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为自己、为我爱的家人和这个地球奉献爱与热情。”


陈安忆在世界中国学大会发言


在上外求学的过程中,陈安忆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饱满和立体,他认为,中国文明是历史上最古老且持续不断的文明,它总是优先考虑和解而不是冲突、防御而不是攻击、价值而不是利益。世界应承认中华文明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创造、哲学、原则和生活方式。中国当前的政策并没有与其过去断裂,而是一场接力赛。中国政治体系的基础受到其文化和文明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因此外交政策侧重于合作而非联盟。这正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也证明了当我们谈论中国时,不能将其与千年的中国文明分离。


会议期间,他撰写的关于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文章也被《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引用。对取得的成果和外界的认可,陈安忆充满感情地说,“这与培养我的学校和老师分不开。这样的学术交流机会,让我能和各国学者积极交流,抒发见解,讨论中国和摩洛哥关系及文化外交。这样难得的珍贵经历,给我日后撰写论文也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向外讲述立体、饱满的中国故事,我责无旁贷。


“用语言专长传递人文交流,我很自豪。”



除了有能在大会上发出“中国声音”的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还有一群语言翻译志愿服务的师生,在默默地发光发热,用所掌握的多语种专长,服务与会外国嘉宾和海外汉学家们,做好助推对外友好交流的坚实“桥梁”。


来自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周子涵,回忆起这次作为陪同口译员,代表学校“出征”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经历,隐隐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学以致用”的深刻体悟。周子涵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课余会阅读相关的书籍,在社交软件上经常会“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这次机会能让她用所学知识讲述自己的热爱和兴趣,恰巧此次她接待的外宾是一位著名汉学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


卜教授对于汉学的兴趣源于明史,他从这一角度切入,逐步成为研究明史的历史学家,致力于创作能引起外国人兴趣的中国故事。两位热爱讲述中国故事的人在上海相遇,从笔译道家思想书籍,到原创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视频,周子涵主动向外介绍中国故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却热爱着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人,在世界舞台上碰撞出文化交融的火花。


周子涵与卜正民教授


周子涵说,学校给予的机会让大家从“课本里走到生活中”,真正了解到外界对于构建中国故事的需求,也对自己日后学习提供了更直观的指导。让周子涵记忆犹新的是卜教授提供给自己的一个视角,“我写中国故事主要是给西方读者看的,因为目标读者是那些对中国没有了解的人,我们要描述一个简单易懂的框架,让大家有兴趣走进来,等他们愿意进一步了解,再去填充更多的细节和精妙的笔触。”卜正民教授还给周子涵留了一句寄语,“We still need to lower the barriers of ignorance between peoples”(我们仍然需要减少不同文化边界的局内人因为无知所构建的相互理解的壁垒)。


卜正民教授给周子涵的寄语


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结合长期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和详尽的译前准备,周子涵很快能够理解卜教授谈话的主要思路和底层逻辑。在配合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环节,周子涵能生动、准确地将卜教授的“思想”传递给媒体朋友,收获了来自外宾和国内媒体的一致好评,大家对上外学生的译介能力点了赞。周子涵说,“用语言专长传递人文交流,我很自豪。”


周子涵志愿语言服务(右4)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笔译专业的杨思琪担任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上外志愿者召集人。此次她接待的外宾是莱索托前首相穆凯齐·马乔罗(Moeketsi Majoro)先生。令杨思琪记忆深刻的是,穆凯齐·马乔罗历经27小时的航程,转换了3次航班才来到了上海,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中国对于世界非常重要。” 穆凯齐·马乔罗还提到,莱索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中国的疫苗和救助人员给当时的莱索托提供了很多帮助;中国企业家在莱索托投资建厂,提高了当地的就业和工业化水平。


据杨思琪描述,穆凯齐·马乔罗先生提到“华为手机”在莱索托十分受欢迎,自己也是忠实的“华为粉丝”。在会议期间,穆凯齐·马乔罗在上海街头看到了很多行驶在路上的“绿牌车”,他对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很感兴趣,杨思琪对此都一一细致介绍。她说能把我们日常的“所听、所见、所用”向外讲述,内心是充满自豪的,“曾以为讲述中国故事是遥远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故事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能把我们所学所用对外客观立体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杨思琪志愿语言服务(左2)


会场还有一个推着轮椅走来走去的身影,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3级英语口译专业的华钰涵。会议期间,华钰涵为哥斯达黎加前驻华大使、哥斯达黎加大学教授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Patricia Rodríguez Hölkemeyer)女士及其先生提供了陪同口译志愿服务。她解释到,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大使的丈夫行动不便,是坐着轮椅随大使来到中国的。


华钰涵与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大使


华钰涵同学的眼中,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大使是一位富有真知灼见的学者,曾获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在哥斯达黎加还没有专门资助研究中国的项目时,她出于对中国学浓厚的兴趣,坚持开展关于中国研究的项目,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华钰涵说,她很荣幸得到了大使的“一对一”指导,拓宽了她对中国学在外发展的深刻认知。华钰涵还提到,此次大会对大使本人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她不仅遇到了曾在自己著作提到的中国学者,还见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这位学生在大使的影响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钻研中国学,现在也在中国工作。华钰涵深切地感受到,世界中国学大会这样的契机,是中国学研究传承和延续的见证,也让青年学子们看到了中国学研究焕发着新的活力。


华钰涵志愿语言服务(右1)


除了上外学生,此次大会还有来自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罗马尼亚语专业专任教师张万旭的身影,她担任了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Adrian Năstase)的陪同翻译。2021年,上外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增设了罗马尼亚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水平外语人才。这样的契机,让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和张万旭相遇。听说上外开设了罗马尼亚语专业,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十分高兴,他将随身携带的书籍赠送给张万旭。


这位前总理与中国还有着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友谊佳话。2003年,时任罗马尼亚总理的他在中国全民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访华,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疫的坚定支持,被中方赞赏为“患难见真情”。张老师也将自己此次志愿语言服务的经历融入课堂,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链接环节。“我们的学习不光是学习语言,更是融通中外,架起中外连接的桥梁,将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张万旭志愿语言服务(右1)



文稿佘天仪 吴琼

供图|周子涵 杨思琪 华钰涵 陈安忆

编辑|刘雪晴

责编|顾忆青 吴琼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