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ISU ┆ 从上外到世界的这条路:“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的青年志愿者故事

讲述青年故事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4-01-02

●●●●



不久前,一群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学生参与了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的对外语言志愿服务。本次大会中,上外作为提供语言服务的唯一高校,共选派20名学生全程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6个语种,助力讲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时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他们带着自豪、感动和热爱,向我们描述起从上外到世界的这条路——

“我是一座桥梁”


佘天仪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她承担了本次会议的英语陪同口译工作。佘天仪说,在带领参会外宾走访上海豫园的过程中,一路上大家都在感叹,远处高耸的上海中心大厦和檐牙高啄、水榭楼阁的豫园同框,给上海增添了一丝古今交织、别样的美。


她在和蒙古国参会外宾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沟通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举动”。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拿着一个学习中文的手机应用软件在查阅豫园的介绍,她还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浓厚的兴趣,佘天仪便和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用中文简单地交流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问起学习中文的原因时,对方表示,“Your people are powerful and unstoppable(中国的未来发展势不可挡)”,一股自豪感涌上她的心头。



佘天仪表示,“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强的。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文化传承的话题,我也通过这样的对外语言服务志愿工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青年身上承担的责任。


来自上外西方语系20级葡萄牙语专业的潘冠伯承担的是葡萄牙语陪同口译工作。他在参访豫园时,看到一位柬埔寨外宾为她的小孙女选购了一件汉服作为纪念礼物。潘冠伯表示,外宾们会主动聊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还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很多中国年轻人穿起汉服,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他说,“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能被外国友人喜爱,我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也希望能用所学的语言,向对方讲述我所了解的中国,能为描绘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添一笔墨。”



此次会期恰逢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豫园的黄金广场上,步入式麦穗稻田一派丰收的景象,一轮巨型满月还原了古时秋分时节花好月圆的温馨场景。如果你当时碰巧路过,还会看到一幅欢乐的景象:一群上海阿姨和几位匈牙利人一起“跳舞、转圈、跳舞、自拍、亮相”……


来自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蒋汶倚说,“‘中国式现代化’看似是高深的理论建构,但通过对外语言服务实践,我有了更为直观的体认。我对接的匈牙利外宾罗伯特·奥蒂洛·雷韦斯先生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懂武术、爱美食,甚至在上海期间会早起和广场上的中国大叔们一起打太极。他告诉我,很羡慕中国大叔们可以每天在这么漂亮的公园里晨练!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更应该把身边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形象向外讲述。



王惠是上外21级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她接待的柬埔寨外宾拉蔻·罗萨莱斯·贝凯跟她分享乘坐了中国高铁后的感受:“你看!我拍到了窗外高铁飞驰而过的景象,这就是中国速度!”而另一位来自蒙古国的外宾告诉王慧,她搭乘地铁去外滩参观,使用的是移动支付。她感叹道,“中国的移动支付非常方便!”


“我切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都在串联起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饱满形象。通过这次对外语言服务志愿工作,我用所学的语言和专业,向世界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让外国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座‘桥梁’的意义。”




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




佘天仪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次陪同口译工作上岗前,学校为大家准备了统一的文化衫。很多外宾都对印在衣服背后一行英文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产生好奇。他们在得知这段文字的内涵后,感叹道,“你们出色的表现是上外精神的最好印证。也很难想象你们这些志愿者都来自于同一个学校,还能够提供如此丰富、优质的语言服务。”除了日常的交流外,外宾们对同学们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专业背后的知识储备也赞不绝口。



来自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硕士生周子涵分享了她难忘的经历。在浦江游览的参访过程中,外宾们观看了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展示,包括昆曲、川剧变脸、剪纸等。在昆曲表演前,她承担串场翻译和介绍的工作,此时展演的内容正好是《牡丹亭·游园》,她前不久在上外莫冉教授的《中国经典外译》课堂上刚刚接触过“牡丹亭游园”的专业英译内容,在听到熟悉旋律的那刻,她说“这就像是一场‘梦幻联动’,我在书本里、在课堂上探索到的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眼前,让我对所学的专业更多了一份热爱。”



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22级硕士生郑若宁说,这段过程中最记忆犹新的,是她和加纳国家通讯社总经理阿尔伯特·科菲·奥乌苏加纳之间的对话。“起初是因为看见他会随时打开一个手机实时翻译软件,我们便顺势聊起我的未来职业规划,他先是对我们学校能提供这么多语种专业的语言服务感到很惊讶,因为我在陪同口译工作中使用了俄语和英语两个语种来和外宾交流。”


“他又问我有没有担心过我们的人工翻译在未来会被机器翻译所取代。我非常自信地告诉他,我们人工翻译能传递的人文和情绪价值是机器很难超越的,我们学校培养我们的模式也是多元的,我们既是语言的‘专才’,又是其他专业领域的‘通才’”郑若宁说,她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观看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过程中,有一个捏泥人的展示活动。手工艺人会捏出活灵活现的生肖泥塑,我告诉外宾他的属相对应的是‘生肖羊’,这个背后的文化底蕴,就是机器所无法传递的,那种语言中的微妙情感和文化内涵,还是需要人来传播的



从上外到世界的这条路

上外学子用语言为根基

诠释世界,传播中国

为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

贡献青春力量



采访|佘天仪

文稿|吴琼 佘天仪

供图|徐瑞璇 佘天仪 郑若宁 王惠 蒋汶倚 周子涵

编辑|刘雪晴 施祎达

责编|吴琼 顾忆青 钱俊妮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