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特小报:他们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他们不买艺术品。

阿特姐夫 ArtJeff 2021-05-06

《未来简史》里有一句话,是既成事实:「2016年年初,全球62名最富有的人,拥有的财产总值等于最贫穷的36亿人的总和。」财富的两极化每天都在加速撕裂,而掌握财富的极少数精英,正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互联网科技公司。


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名榜中,前23位有10席被互联网科技企业占据,前5名除去微软的比尔盖茨、亚马逊的贝索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就只剩一个股神巴菲特。而福布斯年轻富豪榜中,除了继承家族企业的富二代,全部都是来自硅谷的年轻人。


Forbes2016年轻富豪榜(40岁以下)


让西方艺术世界一直头疼不解的是,这群世界上财富增值速度最快的人,为什么就不买艺术品?既然你们不来纽约,那我们就干脆把画廊开到你家门口,于是,这两年在硅谷和洛杉矶开设分支的艺术机构越来越多。


来看几个媒体标题:


Why?


Why?


那就走吧


中国的画廊老板和拍卖大佬们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互联网新贵的财富都在弯道超车,但他们也对艺术品没兴趣。


201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60名中,代表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马云、马化腾、丁磊、李彦宏、张志东(腾讯)、雷军、刘强东、贾跃亭、汪滔(大疆无人机)、王兴(美团),除去马云、马化腾这种慈善拍卖的捧场性出演,无一人真金白银的在收藏艺术品。所谓真金白银,起码也得拿出全副身家的10%,再请上几个顾问军师,才算有点诚意。


而富豪榜前60名里的王健林、何亨健(美的)、郭广昌、张近东(苏宁)、赵涛、孙广信(广汇),有的早已布局艺术收藏多年,有的刚刚入门正在大力补货,他们来自地产、家电、金融、医药、能源等传统行业,就是没人出身互联网。


唯一例外的是杨致远,但雅虎的辉煌,感觉都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作为顶级古代书法藏家的杨致远,比起第一代互联网创业家的头衔,其台湾人的身份可能起到了更大的助力。


2014年4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杨致远珍藏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


马云爸爸已经两次登上苏富比拍场了,上次是艺术家,这次是模特,偏偏就不是买家。(图片源自典藏网站)


让我们回到为什么。


首先当然不是因为没钱,其次与品位的关系也不大,在此不展开。


bloomberg在2月初的一篇文章中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年纪轻轻就已财务自由的科技精英们,为什么会对花3万美金买一件艺术作品没有半点兴趣?一个答案是他们太年轻,也太忙,还没到买艺术品的时候。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新贵的圈子里没有收藏艺术品的领袖人物,没人起到带头作用。


都有道理,但没有切中要害。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共同特点都是有钱之外,买艺术品和不买艺术品的超壕阶层(ultra-rich),在观念上根本是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平行世界


1、资源垄断


艺术品收藏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垄断行为,成功的收藏都建立在对艺术品的排他性占有之上,精明的藏家往往对某一个艺术家、某一段艺术史甚至某一个艺术版块进行垄断性购买,越垄断,获利越大。


但凡通过垄断资源尝到过甜头的人,都能迅速摸到这把钥匙,从此踏入艺术收藏的大门,坚定不移的按艺术市场最古老的规则去践行,因为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里,钱本来就是这么赚的。所以投资房地产的人,垄断原材料、渠道、经营权等市场上游资源的人,最容易理解艺术市场,因为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在于,一旦占有,就难以复制。


而互联网正好相反,互联网的开放、免费、共享的属性、天然就与资源垄断背道而驰。互联网上绝大部分资源都是公开、可分享、可复制的,这构成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即通过向绝大部分人提供免费服务,换取少部分个人和企业为个性化和专业服务付费。无论在技术手段还是商业模式上,互联网资源的垄断占有都难以实现。一旦形成垄断,又会被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推翻。PC机、因特网、电子商务、网游、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共享经济、无人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每一次创新和科技的突破都会打开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大市场。


在互联网创业者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机会无限,他们要做的是拥抱未知,去发现和抓住下一个可能。而在资源垄断型的获益者眼中,这个世界最好是静态和定型的,资源最好是固定和有限的,他们要做的就是「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通过占有的资源去赚钱,再用赚到的钱去占有更多的垄断性资源。


一个每天都穿同样T恤的人,会买什么样的艺术品?


2、所有权、使用权


收藏艺术品,买的是一个实物,是所有权。互联网经济,交易的是虚拟商品和服务,是使用权。


流量、软件、游戏道具、QQ秀、网站会员、电子书、VPN、appsore、nexflix等等,都没有使用上的上限,可以无限复制。交易实物的电商、O2O,也不是靠卖实物赚钱,而是靠流量变现和互联网金融。最近网上火起来的版权交易,版权的所有权是唯一的,但使用权可以卖出无数份,正因为这一点,音乐和影视市场才能借互联网卷土重来。版权的使用权能卖钱了,版权的所有权才重新有了价值,而且水涨船高。明清的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发财致富的不是作者,而是刻书的书商,因为当时没有版权制度。而十几年前,J.K.罗琳靠《哈利·波特》成了英国最有钱的女人。现在,写部网络小说就是大IP了,感谢互联网。


虚拟商品的所有权不仅可以复制,而且没有成本。而实物的使用权无法复制,一间房在一段时间只能租给一个人,由此有了转租市场。酒店,就是短租,一天只能租一次。出租车,一趟活拉不了几拨人。Uber、Airbnb、滴滴、摩拜等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和酒店一样,都是对使用权进行切割,尽可能消灭闲置时间,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之所以最开始叫共享经济,是因为打着让非职业房东和非职业司机利用闲余时间赚点外快的旗号,但如今这些平台上的房东和司机都已经职业或半职业化,滴滴事实上已成为一家出租车公司,摩拜就是一家自行车租赁公司,而且被迫成为一家重资产公司。


可以肯定的说,这些共享经济公司上市后市盈率都高不到哪去,亚马逊那种300倍的市盈率是共享经济不可企及的,因为亚马逊的核心资产早已不是电商业务,而是AWS云端服务,卖的是数据,而数据是一种虚拟商品。更典型的是Netflix,Netflix原本是一家线下的DVD租赁公司,出租的是实物,利润并不高。而当最近十多年流媒体全线取代DVD之后,Netflix变成了一家卖数据的公司,靠在线点播和会员订阅赚钱,如今市盈率已经高达380倍。


2016年10月,蔡国强《天梯》纪录片在Netflix上映。


艺术品不是没有版权和租赁市场,但目前还非常小,不到画廊、艺博会、拍卖会的一个零头,而后者交易的都是所有权。有人会问版画,版画交易的也是所有权,版权属于艺术家,艺术家逝世后属于家属或艺术家基金会,版权保护期到期后所有人可以免费使用。多数国家的版权保护期是50年,今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常玉大展,并推出一系列衍生品,时间点就是踩在常玉过世50年后。也就是说,收藏家买下一件艺术品,拥有的只是所有权,而不包括版权,除非艺术家本人白纸黑字将版权单独出售给收藏家。


互联网新富脑子里的商业模式,绝大部分打的是使用权的主意,而不是所有权。


其实实物也好,虚拟商品也好,所有权也不是不可以切割,文交所就是对所有权在份额上的切割,但因为缺乏监管,以致乱象丛生。最近一个叫库拍的APP在尝试从时间上切割艺术品的所有权,参加库拍拍卖的买家每出一口价都可以分享到拍卖的收益,库拍认为出价的这一瞬间,出价者就拥有了这件作品,如果价格被超过,就应该享有增值收益,这是一个留待市场验证的新尝试。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天桥,曾经的网游霸主,31岁就成为中国首富,可惜世界变化太快,不到几年,娱乐帝国之梦灰飞烟灭,2014年卖掉盛大淡出互联网战场,立足新加坡专注于海外资产管理。去年5月,他管理的资本突然买入苏富比股票,几个月后,泰康大举增持苏富比推高股价。去年12月底,英国金融时报FT.com在一篇报道中提到,陈天桥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向苏富比CEO泰德·史密斯(Tad Smith)建议,可以将毕加索作品证券化。陈天桥认为绝大部分中国人相信毕加索的作品价值,但买不起一张原作,但如果一张价值1亿美元的毕加索被分成一亿份,那么很多中国人就可以通过买入毕加索的证券参与西方艺术市场。这篇报道中也提到,陈天桥承认自己只是苏富比的财务投资者,这样的想法只是一个建议。


不管苏富比会不会采纳(当然不会),起码可以看出,即便已经可以轻松买下一张毕加索原作,陈天桥这一类互联网催生的亿万富豪,对于老老实实去买一张画根本没有兴趣,而是一上来就动歪脑筋。


无奖竞猜,陈天桥会变成收藏家吗?


3、稀缺性与虚拟资产


收藏者的乐趣在于独享,互联网的秘诀在于复制,两者冰火不容。


不能复制的虚拟资产也不是没有,只是极少。我能想到的有三个,一是域名,一是比特币,一是关键词。email、社交媒体用户名等也可以算在内,但交易价值不高。


比特币是一种互联网独有的收藏品


Facebook 850万美金买下fb.com,京东3000万收购JD.com,小米360万美金收购mi.com,唯品会1200万收购vip.com,新浪微博800万收购weibo.com,域名要贵起来能吓死人。比起来,腾讯2003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灭期侥幸以10万美金左右买到qq.com,现在看来是撞了大运,但至今还没搞定的weixin.com就没那么好彩了。


中国做域名投资最成功的是蔡文胜,后来变成了天使投资人,现在也玩收藏,去年还入股了艺典中国。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买卖域名的经历,蔡文胜还能不能在收藏圈玩得转。


中国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人是李笑来,市值大概1亿美金。比特币价格被炒高,是因为比特币在被设计出来时就被赋予了稀缺性,上限是2100万个,区块链技术又让比特币具备了唯一性。可惜李笑来同学只对学习感兴趣,目前醉心于在网上授课,教大家提高自我,完全不好玩物丧志的艺术品这一口。


中国最会卖关键词的公司是百度,百度创造的竞价排名就是让广告主对高频关键词竞价,价高者获得百度用户搜索该关键词带来的推广流量。所以,百度在商业模式上可以说是一家拍卖公司,与传统拍卖公司不同的是,百度拍卖的是虚拟商品,而且拥有所有关键词的所有权,可以反反复复一直卖下去,这简直就是所有拍卖行都梦寐以求的。后来,淘宝直通车得了百度的衣钵。


也有不成功的,比如线上抢票,没做起来是因为继各家浏览器推出抢票插件后,携程、去哪儿等售票网站也推出了抢票服务,当大家都可以抢票之后,抢票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稀缺性没有了。因此,互联网上黄牛很少,而代购很多。


余德耀美术馆门口等待KAWS新玩偶发售的人群,排在前面的大多是黄牛。有限量的地方,就有黄牛。


4、风险与投资回报


艺术市场的机制和股市很像,很多股市上的术语可以直接套用在艺术市场上。炒股、做金融的人,理解艺术市场没有障碍。加上艺术品可以和金融资产对冲风险,资本大鳄买艺术品的也不少,国外代表有Steve Cohen,国内代表有刘益谦。


收藏家刘钢在一篇给《Hi艺术》杂志的专栏中曾写道:「美国艺术收藏圈中的角色分类与资本市场非常相似。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分别如同上市公司、股评家和那些为上市安排路演、宣传的公关机构,大牌画廊好比高盛、摩根这样的顶级投资银行,实力藏家好似那些投资基金,而普通收藏家就是股市中随波逐流的散户。」说的虽然是美国,其实中国早晚也一样,而且中国艺术家都想在美国上市。


买房和买艺术品也一脉相通,要诀就一个字:「屯」。不同的是房产市场的信息更透明,好的艺术品难觅,但好房子的标准非常统一,买房唯一需要的是攒够首付,剩下就是耐心(现在限购限贷了)。所以房产市场成为过去十多年普通人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领域,政府无论怎么调控,房子还是要抢。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就像画廊和拍卖行,不同的是他们签的「艺术家」过去十年只涨不跌。


股票、房产、艺术品,都能带来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但与创业和风投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互联网公司的增值,往往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腾讯1998年靠50万人民币起家,如今市值已突破3000亿美元,增值400万倍。这样的回报率,任何一件艺术品也望尘莫及。


更可怕的是,互联网无时不刻都在上演造富神话,谁都想成为下一个独角兽。投身互联网的人所期待的回报,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领域。所以,有钱要创业,没钱卖房也要创业,想成为下一个马云和马化腾的创业者,不可能把钱花在艺术品上。


创业成功后,很多人都会转型为风险投资者,而且一投就是很多家,就算投不出下一个BAT,也幻想着投出下一个小米,下一个滴滴,下一个ofo。最近几年,很多资本都在投艺术电商等创业公司,一个理由是不能错过艺术品这个赛道,但他们的操盘者都不买艺术品。他们相信,公司比作品更值钱。


2015年闭关归来的小米黎万强,第一件事是给自己在今日美术馆办了个摄影个展。一年后,投了artand。


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创业的成功率极低,但创业大军依然前赴后继。可以说,互联网创业者都是赌徒,而成功的人都是幸运儿,幸运儿的成功都难以复制,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创业者都愿意一赌。


1997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找到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想以100万美元卖掉自己创办的BackRub(谷歌的前身),以便专心继续博士学业,然而,杨致远拒绝了。


1999-2000之间,思科、英特尔和苹果几乎同时向杨致远抛出橄榄枝,希望杨致远加入他们公司的董事会,然而,杨致远拒绝了苹果和英特尔,在思科董事会待了12年,直到思科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2005年,杨致远终于做出了此生也许最正确的一次投资决策,让雅虎拿出10亿美元买下了阿里巴巴30%的股份。7年后,雅虎将所持有的一半阿里股份卖回给阿里,又成为商业史上最愚蠢的决定之一。


与这些动辄千亿美金的投资回报相比,艺术市场上的捡漏和掐尖都不值一提。经历过这种大起大落的刺激,一切雨收云散,或许此时的收藏才回归原本的真意。


当杨致远想到谷歌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当杨致远想到苹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当杨致远想到卖掉的阿里股份时,他在想什么?


5、专注与改变世界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好友,在今年刚出的纪录片《成为巴菲特》中,巴菲特第一次见到盖茨,盖茨的父亲就让他们两人写下一个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词,两人不约而同写出了Focus。盖茨说,他们两个都只喜欢努力工作,不喜欢无聊的东西(Frivolous things),比如巴菲特不会做饭,也不懂艺术那些东西。巴菲特的前妻则说,巴菲特不买大画作,也不买大房子,他很少花钱,他只是喜欢赚钱,钱就是他的计分板。



有钱的人都是相似的,而没钱的人各有各的不同。有钱人的相似点就是,都专注于赚更多钱。而艺术是用来玩的,是一个会分心的事。第一代创富者,这辈子多数都是忙碌命,有闲情逸致玩收藏的很少。更不用说危机感极强的互联网创业者,就算已经功成,也不愿意身退,他们相信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起码在钢铁侠马斯克没把人类送上火星之前,别指望他去搞收藏了。


因为这些人是真正站在浪潮之巅的人,到了这一步,赚钱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在他们心中,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不仅在创造财富,也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家的创作,并不在他们的关注半径内。


他们是数据主义的信徒,人文主义对艺术的顶礼膜拜,以及艺术世界的权力和市场体系,在他们眼里呈现出难以想象的荒谬。他们崇拜的是KK、乔布斯,是信数据得永生。谷歌可以做出一个google art project,但不会去盖一个谷歌美术馆。Paul Graham写的那本《黑客与画家》,主角是黑客而不是画家。张小龙崇尚少即是多,但别指望他会把极简主义挂在墙上。


艺术,只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小行业。



有人喜欢甜粽子,就有人喜欢咸粽子。有人喜欢iOS,就有人喜Androi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喜欢艺术,没什么大不了,不喜欢艺术,也没什么大不了。


卖甜粽子的人,就把粽子卖给甜食爱好者,如果非要卖给咸粽子党,那是自找苦吃。卖艺术品的机构,就去找那些更能理解艺术市场、对艺术品更有兴趣的人,有钱人有的是。


当然,不是说所有互联网新富都不会买艺术品,只是崇信互联网精神的人,对投资艺术品的兴趣会低一些。而且,事无绝对,互联网也在变化。这几年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强,很多公司需要特许牌照才允许经营,而政府又限制互联网牌照的发放量,以至于视频、支付等牌照被炒到5亿元一张的天价。


当中国互联网的建国大业已经完成,当曾经冲破规则的人现在变成了制定规则的人,当新的互联网公司不得不花几个亿买一张牌照,不得不靠卖房度过危机,未来的互联网新富,在观念上可能也会异于他们的前辈。


这将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不知道。


点击阅读原文,成为ArtJeff会员,收看更多小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