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枝玫瑰丨给父母和老师的校园欺凌防范指南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2-04-15

鹿道森走了。12月1日上午,据《紧急呼叫》报道,摄影创作人鹿道森的遗体在浙江舟山朱家尖附近海域被找到。


11月28日,他留下最后一条自述博文,“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自述的开头,鹿道森一字一句写下给自己的标签:“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其中,“校园霸凌经历者”被认为是他走向死亡的关键因素。


这个标签,关乎他童年的记忆:“因为小的时候看起来像女孩子,我在学校里就要被霸凌,语言暴力。”在自述中,鹿道森讲述自己被排挤、威胁、逼迫下跪、言语侮辱的经历。


在最后那条博文的评论区,一则有关“校园霸凌”的评论收到6000多个赞、900多条回复。这让许多人看到:有些伤害,其实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


原博下有关“校园欺凌”的评论

(图源:微博截图)


自述中,鹿道森发出呼吁:“请停止校园霸凌吧”“何以为家”“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


因此,今天,我们整理出这份给父母与老师的“校园欺凌防范指南”,再提起“校园欺凌”这个已经谈论过无数次的话题,为他献上一枝玫瑰。


如果你是父母与老师,希望你能收藏以下内容。如果不是,也希望你能转发给身边的他们。


毕竟,鹿道森也说道:“当人们已经麻木到,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时候,这个世界或许已经无可救药了”。


下一次,希望我们不再听见“无助者”的悲歌。希望所有生命得到应有的爱与尊严。


首先,怎么判断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欺凌?


了解校园欺凌的第一步,是明白究竟什么样的行为,能被定义为欺凌。


欺凌一般需要满足以下3个要素:负面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持续性或反复性;双方力量的不对等。基于此,欺凌的具体定义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故意的身体接触、言语攻击或心理操纵而产生伤害或不适的行为。”[1]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霸凌或校园暴力)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且他们对受害者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常见的类型有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基于性/性别的欺凌等。


在发生场所上,校园欺凌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它也可以发生在校外,例如往返学校的路途中,以及网络上。[2]


在校园欺凌中,由于被欺凌者威胁,或者觉得“丢面子”,很多受欺凌者会保持沉默,很少告诉父母或老师;而旁观的同伴,也会因为害怕受报复等原因而不向老师报告。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更为普遍。


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敏锐地把握到孩子出现的异常情况。


具体而言,父母和老师可以根据以下迹象来判断孩子是否受到了欺凌:


(1)放学回来,孩子的衣服、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被弄坏、撕裂或丢失了

(2)身上有淤伤、割伤、擦伤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或解释并不合乎常理;

(3)以种种借口表示不愿意去上学

(4)选择不合逻辑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送他们上学;

(5)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腹痛、恶心、胃口不好(尤其在早上表现明显);

(6)向家长要超出正常范围的钱(可能把这些钱送给欺凌者);

(7)放学回来,看上去忧伤、失落、焦虑、害怕、情绪低落

(8)难与他人相处、好争辩(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捉弄我);

(9)突然产生情绪变化,变得易激惹,有时突然发火,有时攻击与霸凌别人;

(10)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经常做恶梦,食欲下降;

(11)出现学业问题,学习成绩或学业表现突然下降;

(12)退缩(安静、沉闷不乐、做白日梦);

(13)出现抑郁症状,时常讨论自杀问题,甚至试图自杀;

(14)不愿参加课外活动;

(15)出现尿床现象。


当然,出现这些症状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家庭发生了变化(父母离婚、分居,家里又添妹妹或弟弟等),学校出现了其他令孩子忧虑和烦恼的事情(受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好等)。


因此,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可以向有关的同学了解情况,或通过周记来了解孩子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感到你是可以信赖的成年人。这样,在遇到不良事件时,孩子才愿意向你求助。


而这,也是你作为父母或老师的责任。


(图源:北京青年报)


指南:

面对校园欺凌,不同主体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被欺凌孩子的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家校沟通:和学校共同行动


和学校交流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对象首选自己信任的人,一般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


(2)详细地反映情况。和学校联系之前,父母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霸凌的过程,以防止向学校反映时漏掉重要的细节。随后,父母应该把孩子受到欺凌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见证者以及整个过程向学校进行详细的、实事求是的陈述和说明,不要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


(3)协同学校工作。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学校制定干预计划,与学校和孩子保持联系,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事情的进展,关注行动的结果。父母要根据自己和学校制定的计划,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共同努力,使学校变得更为安全、可靠。


2、家庭交流:赋予孩子信任、权利、尊严


许多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欺凌的情况持续存在。


实际上,校园欺凌行为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


很多情况是,有些父母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勇敢面对欺凌,学会保护自己。在孩子被欺负时,父母必须亲自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教育、惩戒欺凌者,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


3、同伴关系:帮助孩子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果孩子遭受欺凌,却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将会对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


除此之外,父母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期望。


(图源:《哆啦A梦》)


如果你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尽快走开


一个人遇到突发的欺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


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请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因此,请保持目光坚定、沉着冷静。


2、大声说出来


如果已经遇到校园欺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欺凌行为已经威胁到自己的人身安全了,那就必须说出来。


(图源:《对校园欺凌说不》插图)


如果你是老师,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帮助班上学生:


1、事前预防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校园欺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害者的学生得到警示,让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2、了解班级情况,确定班情联络员


老师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相处。因此,要想避免校园欺凌事件,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欺凌的现象,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除此之外,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班情联络员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告知老师。


3、判断是否发生了欺凌事件


有时,欺凌会隐藏于孩子们的其他活动中,特别是当学生之间开展游戏性争斗时,老师或同伴常常难以将其与欺凌行为区分开来。


这时,可以利用下面几条线索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欺凌。[3]


(1)面部表情和言语:游戏经常伴随着微笑或大笑,这一信号表明他们只是在玩游戏;相反,严重的争斗或欺凌行为则伴随着皱眉、怒视、脸红、愁眉苦脸和大声哭喊等。


(2)结果:游戏之后,学生通常又会在一起玩;而在欺凌行为发生后,他们会倾向于远离对方。


(3)控制:在游戏性争斗中,一个学生通常不会真的接触对方或用拳头碰到对方,即使碰到也会很轻;在严重的争斗中,学生不会控制碰撞的力度,并经常用尽全力。


(4)角色变换:学生在游戏性争斗中会有意地轮换角色,如在摔跤中在上或在下,嘲弄别人或被人嘲弄等;同样,这在攻击性争斗或欺凌行为中通常不会发生。


(5)参加人数:一般会有很多学生加入游戏性争斗,可能是10个或更多;严重的争斗通常只有两个人参加。


(6)旁观者:游戏性争斗对未参加者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没有人旁观他们的活动;相反,严重的争斗通常会吸引旁观者,并且旁观者会聚集在一起。


(图源:豆瓣)


老师需要知道:每个孩子,都不应该遭受校园欺凌——无论其本身的性格、成绩或特点如何。


隐秘的暴力:认识一种特殊的校园欺凌


在鹿道森的自述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欺凌。


你是否见过:那些喉结不明显、声音纤细的男孩被同学嘲笑?那些声线粗、胸部发育过早或过晚的女孩,被同龄人当作异类?


这便是,基于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与性倾向的校园欺凌。其定义是: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别身份或者性倾向,或者别人对TA性别身份或者性倾向的判断,而长时间、重复地遭受来自同学、老师以及他人的霸凌,对其身心造成伤害[4]。


不符合主流的性与社会性别规范的群体,都可能遭受基于其性别身份或性倾向的欺凌[5]。


具体来说,有人会因为不符合“性别特征”遭受欺凌。“性别特征”是“生理性别”的一些特征,比如喉结、胡子等。


“玫瑰少年”叶永鋕

(图源: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


也有人会因为不符合“性别表达”遭受欺凌。“性别表达”一般用来形容外貌和行为表现,例如传统意义上,人们习惯说男人是“阳刚”的,女人是“阴柔”的,从而期待男女在外貌、行为举止、对事情的看法、态度等方面都明确符合“阳刚”或者“阴柔”的要求。所以,温柔的男孩容易被欺负,直率的女孩也容易遭排斥


还有人会因为“性倾向”遭受欺凌。在学校,某些暴露自己非异性恋倾向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嘲讽和欺凌。


《想见你》中的王诠胜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遭到霸凌

(图源:电视剧《想见你》)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青少年校园霸凌的调查显示,在全球18个国家10万青少年中,有25%的学生曾经因为性别或性倾向遭受欺凌


2018年5月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表了第一份因“性倾向”而起的校园暴力全球报告。结果显示,受害者轻则成绩受影响,重则离开校园,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在某些国家,多达85%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学生在校遭受暴力,其中还有45%的跨性别者因此离开校园


已有综述和元分析显示,性倾向的隐瞒和心理健康问题间也存在正相关。那些无法说出口的心声可能转化为压抑的伤害。


消除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霸凌已经成为联合国的一项优先事宜。英国外交与发展事务部长兼女童教育特使Baroness Liz Sugg强调,“暴力是可以预防的。”


我们更希望你教育孩子,不成为欺凌者


今年3月,一起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刘文利曾发布微博:“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是最常发生的欺凌之一……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在有尊严、权利得到保障的环境中发展,同时教育他们尊重、包容、理解与自己社会性别、性倾向、性别表达相同和不同的人。


我们拒绝任何暴力和歧视

(图源:微博@刘文利性教育)


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媒体中总不乏关注受霸凌者孩子的报道。然而,却鲜有声音讨论,如何教育孩子,不去成为那个施暴的人。


11月21日上午,刘文利在一次会议上分享了全面性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作用。研究表明,全面性教育课程对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有效果[6]。通过全面性教育课程,我们可以:


(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7];

(2)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歧视的外显态度[8]和内隐态度;

(3)降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提高性别平等意识[9]。


联合国曾发起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从每年11月25日开始,至12月10日结束,至今已持续30年。


橙色,被选为这个行动的主题色,并被赋予以下意义:“它象征着对性别暴力的警惕,同时,也象征着希望、对受害者的鼓励,以及对远离暴力威胁的未来社会的向往。”


2016年“16日行动”期间,杭州市国际交流中心“点亮橙色”

(图源:联合国妇女署)


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让父母、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承担更多责任,让被欺凌者得到及时的关注与帮助。


我们更希望,未来的教育,能保障每一个孩子不被伤害的权利,也同时建立他们不伤害他人的底线。

今日互动

你是否遭遇、目睹过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你有什么想要分享的感受或思考?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M].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与欺凌: 全球现状报告[M].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

[3] 中国反校园欺凌网[EB/OL], http://www.antibul.sdnu.edu.cn.

[4] EtienneG.Krug.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应对恐同欺凌[M].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

[6] 郭凌风,刘文利,李雨朦,刘爽.全面性教育对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的预防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21,4:72-78.

[7] 刘敬云,刘文利.小学性健康教育课程对减少艾滋病歧视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12):1108-1121.

[8] 郭凌风,方世新,李雨朦,刘爽,刘文利.性教育课程改善小学生同性恋态度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478-1481.

[9] 刘敬云,刘文利.基于性知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小学性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3):350-354.


作者丨肖当丹 韩同学

编辑丨驼驼 小毁 晨曦 达生

排版丨Nana

视觉丨惠惠

校对丨S蝶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 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