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22个记者节 | 看见女性调查记者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2-04-15

今天,11月8日,是中国第22个记者节。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被大量的新闻报道淹没。报道是“台前”,报道中书写的人,也是媒介舞台中聚光灯汇聚之处。然而,在新闻生产的“幕后”,作为个体的记者身影,却鲜在公众视野中得到关注。


在诸多记者类型中,调查记者,相比人物、文化、商业、科技记者而言,更处于边缘。较高的业务能力要求、艰难的信息获取过程、与付出不匹配的待遇,常常与“调查记者”一词相挂钩。


这个时代,选择做调查记者的人,还有多少?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张志安、曹艳辉两位学者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间,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记者进行深入接触,写作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全国纸媒调查记者数据库,全国的调查记者截至统计时,只有175人,分布在55家传统媒体。2011年,他们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进行第一次全国普查时,这个数据还是334名。[1]报告一出,感叹声四起。“全媒派”发表报告时,直接打出一个问号:“调查记者寒冬已至?”


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

(图源:《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报告同时显示,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在回收的163份有效问卷中,女性调查记者仅30名,占18.4%


在纪念第22个记者节之际,我们收集整理了三位国内外女性调查记者的故事。


希望这些选择成为“少数中的少数”的人,能丰富这个时代的女性叙事。也希望她们的突破、坚守,给新闻行业和女性群体,共同带来锐利而稀缺的勇气。





“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设定的人生”


科克伦,笔名娜丽·布莱

1864年生于美国

身为早期的调查记者,开创了隐秘采访之先河

(图源:网络)


19世纪,新闻记者仍然被广泛认为是一项男性的工作。当时,很多人认为女性太娇弱,适应不了记者工作,也适应不了烟雾缭绕的新闻编辑部。


甚至还有人不无偏见地提出:新闻报道需要准确,而女性在准确性方面不如男性,因为女性无法抑制自己夸大其词的冲动。


然而,娜丽·布莱打破了这样的偏见。她当时就职于报业大亨普利策旗下的《纽约世界报》。上任后,她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写一篇关于布莱克韦岛上女精神病院的故事。


当时有消息说,精神病院里存在着虐待现象,但缺乏一手调查。于是,她在公开场合装疯卖傻,成功通过了医生的鉴定,被送进了这家位于布莱克韦尔岛上的女性精神病院。


在那里,她亲历了许多不人道的对待,病人们被要求整天坐在长凳上,饮食和卫生状况非常糟糕。更重要的是,被送进去的人,几乎就不可能再出来了。


娜丽·布莱卧底调查的精神病院

(图源:网络)


当然,在报社的帮助下,娜丽从精神病院走出来了。她在里面待了10天,记录下了诸多可怕的细节。她的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也使得这家精神病院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这则报道奠定了娜丽·布莱在新闻界的地位,也塑造了她做报道的基本方法:卧底亲历,然后通过大量的细节,来讲述一个吸引眼球,同时又基于事实的故事。


此后,她还卧底调查了收钱办事的议员、女性囚犯的生活、行为不轨的医生等等。她的另一项壮举——72天环游地球,更是突破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娜丽·布莱的一生,就是女性如何突破牢笼、追寻真我的故事。“在我生活的年代,女性的人生故事往往是被他人写好的,”她说,“但我不喜欢别人给我设定好的人生,所以,我写了一个新的人生故事。”[2]





“我还是觉得做记者有意思”


王和岩

财新传媒首席调查记者

前《财经》杂志记者

业界人称“三姐”

代表作品:《邓玉娇案尘埃落定》、谷俊山系列调查报道、新疆伊犁周远冤案系列报道等

(图源:《青年记者》)


2004年,王和岩在入职五年之后,才明确知道“调查记者”这个词。


那时,她读了展江老师的书,觉得“做调查记者,要求一个记者很踏实、很执着、很专注”,比较契合她对职业的热爱,于是就想去做调查报道。


在《青年记者》杂志的专访中,王和岩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程伟案中案》是她入职《财经》后的第一篇封面报道。时任天津海事法院会计的程伟,涉嫌贪污、挪用6000万元公款和执行款。2005年夏天,程伟出逃,引出1949年以来中国司法领域涉案金额最大的腐败案,并连环牵出检察机关反贪官员受贿大案。


专访中,王和岩说,这篇一万多字的调查报道,其实起源于一则特别模糊的传闻:《财经》的一名编辑听人说,“天津海事法院出大事了,他们那边有一个会计,把执行款挪用了6000万元,跑了。”


这个选题最后派给了王和岩。


到了2006年2月22日,忐忑不安中,她第一次前往天津,辗转找到天津一名法院工作人员。王和岩回忆,对方一听她想了解海事法院的事,“头摇得像拨浪鼓”。“几经寒暄,对方答应说几句话,好让我回单位交差。”


在了解了大体案情后,寻找涉案者成了王和岩努力的方向。经联系,天津海事法院的一位工作人员答应见她。但在王和岩说明来意后,他仍不说。三个多小时过去了,王和岩仍一无所获。最终她只好起身告辞。


但在这时,那位工作人员递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写有两个人名:程伟、刘晓环。“这是涉案的会计和出纳,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个。”采访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


于是在之后的几十天里,她又四下津门,就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搜集、确认信息,最后终于摸清了情况,写出了她的第一篇封面报道。


调查报道,致力于揭露涉及公共利益的被遮蔽的真相,属于新闻报道中的高难度动作。因此,被拒访、难以获得信息,都是工作中常见的困难。一篇调查报道的产出,需要记者突破限制的专业能力、明辨真假的新闻素养,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以及不轻言放弃的决心。


调查报道之难,也正是调查记者不断转行、流失的原因。这项工作,无时无刻不考验着记者的信念与定力。


在专访中,王和岩也讲述了自己进入记者行业,而非去做公务员的原因:“记者可以对社会发言,可以满足内心最朴素的正义感。记者这个职业捍卫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有公共关怀,也有启蒙作用。”


“每发表一篇稿子,无论干预现实还是记录历史,或者两者兼备,都让你感到它有价值和意义。这是公务员生活所无法企及的。”


前几年,一个实习生结束实习后问王和岩:“在这一行做了这么多年,对这个职业有没有过厌倦?是什么让你坚持到底?”


她回答道:“我也有过倦怠感,任何一个职业从事得久了,都会有倦怠感。但是跟其他的职业相比,我还是觉得做记者有意思。”[3]





历史最久一次出差,

我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


除了入职多年的老记者和卧底报道的创始人,新锐女性调查记者也不断涌现。90后的朱朱(化名)便是其中一员。


根据中国日报网2018年7月18日报道,朱朱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新闻机构实习,入职5年,先后做过数十篇卧底调查报道,多数有全国影响。她在卧底时被关进过小黑屋,也曾被提出“非分无理”的要求,不过还好有惊无险。


朱朱入职山东卫视《调查》栏目之后,第一次独立做题就是去“暗访月嫂培训”。


朱朱假扮成一个幼师院校毕业的学生,转行干月嫂,结果第一天就差点被识破——面试老师也是朱朱声称的那个幼师毕业的。对方当场问她,是哪个老师教的。“当时真的慌了,眼神已经飘忽,拍的镜头也特别抖。”


《调查》节目中的一幕

(图源:中国日报网)


最危险的一次调查是做《变了味的北京长城一日游》的后续报道。在大巴上,一个女人发现自己被骗之后和朱朱诉说,她就直接去帮那个女人要钱。“我当时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就说我帮你去要回来。”


钱最终要回来了,但危险还在后面。朱朱没有想到,司机和骗钱的人是一伙的,等她再上车的时候,大巴司机不让她坐到后面,而是坐到他旁边的导游座位上,一边开车一边教训她多管闲事。


到了北京后,别人都下车了,但司机唯独不让她下车。“当时我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特别紧张,只好和他乱聊天。”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朱的手机突然死机了。由于害怕手机里的报道素材丢失,她趁机提出让司机带她去找手机维修店。司机虽然照做了,但在修手机的时候,却向朱朱提出了非分无理的要求。她没有办法,只能打哈哈来应对。幸好,最后她还是找到机会跑掉了。


在另一次卧底调查里,朱朱要从早晨不到8点开始上班,“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无止境地打电话”,而卧底单位的主管就在旁边看着。这样一天下来,弄得她身心俱疲。


那次调查结束后,朱朱发了一条朋友圈:“历史最久的一趟出差,我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4]


正如同上面三位女性调查记者,从卧底调查的开端,到当代中国,又到当下最新一代,“她们”的身影也许较少出现在台前,却一直未曾缺席。


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虽然现在女性调查记者只占18.4%,但在新入行的调查记者中,女性的比例有了显著提升,占比25.6%,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年轻女性正在加入这个行业。[1]


她们选择成为记者,选择投身于一项艰难、动荡,却关切社会的事业。她们打破性别偏见,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世界相关联,记录我们共同的命运。

 

我们的社会需要“少数中的少数”,更需要给这些稀缺的勇气,更多的鼓励与注目。

 

记者节,祝福所有怀有新闻理想的女性,有梦可寻!也祝福所有幕后的记者,节日快乐!



今日互动

提到“记者”,你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谁?

如果你的女儿提出要做调查记者,你会同意吗?

在评论区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参考资料

[1] 张志安、曹艳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J].现代传播,2017(11)

[2] 史上最著名的卧底调查记者,是一名女性www360doc.com/showweb/0/0/1003050488.aspx

[3] 财新主笔王和岩:跟其他职业相比,我还是觉得做记者有意思,青年记者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23J3ETS0519QQUP.html 

[4] 信息量强大!90后女硕士卧底记者爆内幕:曾被关小黑屋、遇非分要求、“有时忘了自己是谁”,中国日报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318907959253777&wfr=spider&for=pc  


撰稿丨小毁 晨曦

编辑丨晨曦 达生

视觉丨幸运星

排版丨橘子皮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 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