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乃万不懂女孩的梦想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1-05-25

乃万用歌曲《Boys》勾勒出一个简单的感情故事,无法支付女友物质梦想的男生放弃爱情,回归“想做什么做什么”的生活,再度做回“自己”。


乃万新歌《boy》歌词

(图源:音乐软件spotify)


音乐节上,引发争议的原话是,“我们女生有很多歌颂女生的歌,但是我写这个歌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男生也有很多梦想,想做球员,想做游戏玩家,但是18岁以后,他们的梦想都成了买车买房。我们要给心爱的男孩一些理解和宽容,所以男生们也要大胆地去追寻你们的梦想,女生也一定要做自己,每个人都要做自己,这才是真的男女平等。”


歌手乃万在音乐节上

(图源:新浪网,https://k.sina.cn/article_2090512390_7c9ab00602001j4p6.html)


这段话的逻辑有点莫名其妙——乃万忽视了宏观的时代背景,把男性所受到的压力简单地归咎于女性伴侣的贪婪,落点又跑到“真正的男女平等”上。


只能说,说唱圈的“厌女”久已有之,乃万也没逃得开。


不是在这里给女歌手扣的大帽子,只是细品歌词,你一定会发现隐约处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拜金、崇尚物质、不能理解男友的梦想,还想要男友满足自己的物欲。


被慰藉到的朋友们,可千万别觉得乃万勇敢又先锋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样的扁平刻画太老套了。米亚·穆迪-拉米雷斯(Mia Moody-Ramirez)曾写道:“许多说唱男歌手在歌词中,会将拜金女和骑士叙事对立起来”,鼓吹男性的独立和对女性的占有。


女歌手也不例外,马修·奥威尔(Matthew Oware)提到,“在进入说唱圈之后,女性歌手自我客观化、自我剥削和贬谪、贬低女性同胞的歌词非常多。”


“因言获罪”的日子过去了,也没必要对个体进行网络暴力。只希望,在弥漫厌女氛围的圈子里待久了的公众人物们,能短暂离开一会儿,来现实中透透气,看看真实的生活


4月10号,我们在“不是‘观众不相信姐姐可以不一样’”一文的最后向读者发出了征集。后来,收到了61位读者的回信,这些回答,或许能让我们离真实更近一步。


“乃万”和“乃万”心爱的男孩们,给男孩一些宽容和理解之后,也尝试着来看看姐姐们的梦想吧。


01

ta们想改写结局


被问及如何理解影片的结局时,有11位读者认为姐姐会送养弟弟,北上考研。7位读者认为姐姐会留在川内,抚养弟弟。占绝大多数的28位读者,认为姐姐将带着弟弟一起北上


还有读者的想象绵延到了更远处。


海棠和coral说,换一个近人情的寄养家庭,再不济就送到姑妈和舅舅家。


bbm说,姐姐带走弟弟只是一时冲动,后来大概会努力与收养家庭方协商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十七姑姑说,能不能向国家寻求帮助?姐姐带弟弟北上考研时,就弟弟在北京读书上学的问题,国家能否给予帮助,安排学校就读?


木鱼则觉得,带走弟弟之后,姐姐会如何继续生活,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读者代入姐姐的角色时,不同答案的比重,有了一个翻转


超过半数的35位“姐姐”决定送养弟弟,北上考研。有10位“姐姐”选择带着弟弟北上,一起追求梦想。此外,只有4位想要留在川内,抚养弟弟长大。


还有12位读者有自己的答案——


有人说,直接消失,追求梦想。有人说,换一个寄养家庭。也有人提到,姐弟应该咨询律师以确定签字放弃探视权的协议是否合法。


当读者代入角色的时候,真实的共情往往使他们分外纠结。


“十七姑姑”这样说——“虽然我想选带弟弟北上考研,但如果真是迈入现实,我可能也不会真敢这么做。”


回信的读者中,有33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姐姐。其中,18位姐姐“决定”送养弟弟。还有一位姐姐说:“我不知道”


02

“不用讲别人的故事,

我的就足以让人后怕”


她们不是生来就会做姐姐的。


安然不是,她的姑妈不是,我们的姐姐不是,我们的母亲和姑妈不是,我们也不是。


最初,都只是一个孩子而已。



明明


不用想到别的故事,我自己的故事就已经让人后怕了。


和安然类似,父母为了生二胎谎称我是智障。但二胎还是女孩,这是我的幸运,更是他们的幸运。因为两个都是女孩,没有重男轻女的现实条件,我没有被吸血剥削,一家人感情才会这么好。否则,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狠心的姐姐,父母可能也不会有这么舒心的晚年。



狗尾草


就写一段我和姐姐弟弟的故事吧。


我曾听大人说,爸妈在只有姐姐的时候待她特别好,带她去中国各地旅游,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可在怀上我之后,她就被送回老家和姥姥一起住了,我出生之后,也被送回老家了,她以为是我的到来夺走了她本应有的爱,所以偶尔会欺负我。我也不是个省事的主,那时常常做一些很“熊”的事,有两次甚至逼得她想把我扔掉。现在想想,挺对不起她的。


再后来,父母终于如愿生下弟弟,因工作繁忙,弟弟也再度送回老家,那时是姥姥最辛苦的时候,一个人带着三个娃,其中两个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我跟姐姐相差9岁,跟弟弟只相差1岁)。不过,很快弟弟就在春节假期里,被爸妈接走了,那时我望着他们远去的汽车,不明白为什么会隐隐感到难过。


我跟姐姐一直在老家生活到她高中毕业,在老家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是常常因为各种琐事闹得鸡犬不宁,那时我才刚上完三年级,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来到了大城市,一开始我其实是能感觉到妈妈还有一些人其实是不太喜欢我的,认为我是个野孩子,我本身又比较敏感且易激动,就总是免不了一些争吵,那时我的日记本上被我记满了难过的事儿,玻璃上的红窗纸被我用小刀刻上了“世上的大人都是偏心鬼”的字眼,后来还被大人们发现了。不过,他们总归是我父母,在慢慢磨合的过程中,关系还是越来越好的,现在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上一次吵,还是几年前了。


最重要的是,虽然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但我姐姐却一直很争气啊!努力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工作几年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算是小有成就了吧,希望我能顺着她的光芒越来越好吧。



Hilda


我姐姐比我大一岁,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打工的钱都用来给我和弟弟缴学费和生活费了,结果我弟现在成年了,觉得自己牛逼了,一点都不感激我姐。关键我老娘一直在给我老姐洗脑,女人就是养大孩子,然后帮着孩子带孙子,最后躺平进坟墓就可以了,觉得我谈什么个人努力,个人魅力都是有病,我是超级无语,离我老娘也是远远的,不喜欢有人掺和我的生活,一直在跟周围的人强调界限感。


飞鱼


我是姐姐,他是弟弟,所以我就要事事都让着他,操心他的吃喝拉撒;我成绩好,他成绩差,所以我就要给他辅导功课,监督他学习;我懂事了,他不懂事,所以我就要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一段时间,而他跟在父母身边。


一件又一件琐碎而又平常的事情,让我逐渐习惯了在家里需要我时我是工具人,家里不需要我时我是隐形人这件事情。



渺小


疫情在家的时候,因为弟弟玩手机不认真学习的问题跟他起了比较大的冲突,他冲到厨房里拿起刀站在我面前的样子把我吓坏了。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跟父母交代,另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跟自己交代。


跑回房间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经过了一晚上的自我疏解,我写下这封信。我其实已经慢慢接受他不是“别人家孩子”的事实,我不需要他特别刻苦地钻研每一道题,只需要做完老师交代的就可以了,成绩倒数也无所谓,我只希望他开心快乐地长大。


但是就连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好像都没办法做到的时候,我整个人是崩溃的。这种崩溃其实也包含着一些对于将来他的人生我可能要负起责任的无力。


小时候家里出了一些变故,妈妈是一名高龄产妇,弟弟在我12岁的时候才出生,父母的说法是怕我将来孤单。但是很多时候我都会幻想如果没有弟弟,我是不是会更轻松一些,因为等他长大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我可能早早就要过上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我不确定自己可以担得起这份责任。可是每当有这种怀疑的时候,我又会觉得自己很无情。



贝壳


我的母亲,为了照顾无人看管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推迟一年多入学,而正是推迟的这一年,导致我母亲错过了国家分配工作,毕业后当纺织厂工人,后来做代课教师,领了二十多年每月不及正式教师四分之一的工资。


因为工资低,还照顾体弱多病的我,母亲的衣服通常穿了十几年都舍不得买新的。记得很酸涩的一幕,是当我提及我的毛绒小熊年纪比我都大的时候(毛绒小熊是我哥哥的,后来给了我),我妈说,这家里的物件年纪都比我大,我是家里最小的,看我以后还敢不敢充老大。


说这些也不是要责怪自己的舅舅,舅舅待我们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推迟的那一年,是不是妈妈就不会吃这么多的苦了呢?



昵称不能空空


我的妈妈是家里的二女儿,前面有大姐,后面有弟弟,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一样,夹在中间。妈妈是三个孩子里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却因为家里没有办法同时供两个孩子一起读书,所以放弃了读高中。我的妈妈,是当时学校里考上当地最好高中的三个学生当中,唯一的女生,她没有去读。最近妈妈和我说,她又梦到自己在高考考场上做题的情景了,醒来出了一身汗。她那样和我说的时候,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她的女儿正在很厉害的大学里读书,我的妈妈每次提起这件事都会很自豪,我会继续努力读书,但是妈妈再没有机会了,很遗憾。


芒果布丁



03

电影里的选择,

真没那么简单


了解“姐姐”们在逃避什么,又能逃向何处,是一件复杂的事


姐姐是不由分说地成为姐姐的,可弟弟妹妹也未经选择就成为弟弟妹妹。


现实像泥潭,有的是说不出道不明的纠缠和人们敢做不敢招的口供。



DC


现实像泥潭,不是说靠几部电影就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只是期许这类主题能有更真实和真诚的表达,在电影本身上能更精彩,更有意义。打破困境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改变。



黄前


开放二胎之后突然有了一个比自己小13岁的妹妹,如今我要高考,她才刚上幼儿园,老爸老妈说老就老了。昨天带她去看《我的姐姐》,她在旁边问我会不会也把她卖掉,我说怎么可能呢。


看完电影很晚了,她困的不行,我从电影院到家一路抱着她回来,发现她真的重了很多,抱着手超级酸的时候,她又把我抱得更紧了。突然就鼻子一酸,就是这样一个瞬间都让我觉得,电影里的选择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脑补要是电影的情节真的发生在我身上:理性上来说,我也还是未成年人,没有能力养你,未来的人生远不止有你。可是,姐姐还是很爱你,你会不会也只有我了……(哭泣)



Ilaria


我和我妹开心自拍,我们家我爸妈在生我妹前其实也没太问过我,但是我不抵触,后来生了以后,也比较尊重我的想法吧,不会因为我妹限制我的发展之类的。就觉得还好吧。(我个人对有无弟弟妹妹比较佛系)


。d9


电影里姐姐刚开始见到弟弟对待他的方式其实和我一样,我从小和弟弟不在一个地方生活,我刚见到他的态度也很差,到现在我有时候也会很讨厌他,会想为什么我爸爸妈妈要生弟弟,还是会为老家重男轻女的思想感到痛恨,我爸妈很惯着我,但还是要有个儿子传宗接代,我虽然会讨厌弟弟,但他其实真的很乖,很听我话。我对他感情挺矛盾的


不问来路


我看完这部电影就跟我朋友说还好我家生的是妹妹,小时候我和老妹会打架,有时候觉得她特讨厌,我俩打架家长也不会特别偏袒她,长大后两人会互相关心,算得上彼此最重要的人吧




真实的让我有点窒息,重男轻女,以至于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些被压力不能胜的感觉,姐姐,她在是姐姐之前她也是自己。但弟弟有什么错呐,他没法决定自己的到来


感觉整部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所注视的方面,都有自己的理由,好复杂,好难呀


黑脸大王


姐弟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是重男轻女,还有二胎/多胎问题。十分感谢计划生育政策,我成为了独生女,如果计划生育政策早取消几年,毫无疑问,我也会有一个弟弟


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计划生育政策下,重男轻女思想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比如说,有儿子的父母会更加的上进,努力工作赚钱,为儿子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相对应的,有女儿的父母在工作上就没那么努力,只是希望女儿能够嫁个好人家就可以了,女儿以后的生活保障是丈夫给的。


可以见得,有部分独生女家庭的父母并不是不想要儿子,只是因为政策原因,再生一胎的代价太大了。


时至今日,我的父亲虽然会说“女儿一样好”,但他看到别人家有儿子的时候仍然会羡慕并且认为自己命里没有儿子。只能说,还好我没有弟弟,相对获得了父母全部的爱,感谢计划生育政策


04

这部电影有槽点,

但我还是和它共情了



象象


首先,我是一位姐姐。观影时,我右手边的女生对她的小伙伴说:“我旁边那个小姐姐一直在哭誒……”


我太能和安然共情了,她所经历的、看见的,关于重男轻女的那部分,就是我曾经和现在在经历的,也是我看见的。



特别是有了两个女儿还坚持生的那段,极度共情。安然问出的那些问题也是我想破脑袋极度想要求得答案的。坚持保小的母亲,就是我母亲和身边那些母亲的真实写照。


姐姐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本来还有一个二姐,后来被送养了。然后有一个哥哥,夭折了。中间有一个姐姐,被打掉了。后来有了我,妈妈想把我送给别人,只是没有找到人家。最后,有了弟弟。


我从来都知道,如果先有弟弟,便不会有我。我也常常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和姐姐凑给爸爸妈妈一儿一女,多好。


弟弟出生后,我便成了家里的隐形人。在考上重点高中后,大家好像能看见我了,开始关心我了,可是我已经不需要了——我痛恨他们对我的关心,这是负担而不是爱,我是绝对不会做“扶弟魔”的,而我姐姐简直就是姑妈的再版。我真的很敬佩她,她牺牲了太多,她带大了我,又带大了弟弟,在弟弟结婚生子后,还对父母关爱有加。


我就不一样了,从弟弟出生后就直接隐形人儿了(我一直很乖很懂事),所以就理所当然地消失了。我做不到像姐姐那样包容,我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忽视我,当我不存在吧。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是痛。


在电影的最后,姐姐在拉扯中,好像与弟弟逐渐产生感情,然后就犹豫送养了,这个套路就很没有新意,过于老套;还有像很大一部分人说的,影片镜头太慢,多个镜头重复表达;以及结局实在有些敷衍了......


这部电影确实存在很多槽点,不过我还是与它共情了,就还算很值得。


05

是我最终选择爱你,

还是我注定被套上锁链


有人喜欢姐姐的犹豫,因为真实。有人憎恶姐姐的犹豫,也同样因为真实。



黄前


我很喜欢《我的姐姐》的结局,它足够刺痛


我认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对“她怎么想”的关注很重要。


比起作出“签还是不签”这样一个抉择,希望观众真正地站到女性的困境上来想一想,想想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的想法、情感、挣扎。“签或不签”不是一个yes or no的二元问题。


可以理解很多观众希望看到一个反抗成功的姐姐,看到女性的力量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但是化用曹林老师的评论来说:在抽象层面争论选择“理”还是“情”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沉重感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延伸感也很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姐姐最后的那个选择上,而是要去想想:姐姐作出了这个抉择以后呢?她又会面临怎样新的困境与挑战?她是否又会活成下一个“姑妈”?


这部电影刺痛我们去看到、去反思那些扼住女性命运咽喉的手。


这部电影还是很有力量的告诉女性:永远有自由的空气,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选择



二蛋


姐姐在地铁站想要丢掉弟弟那个点,和结局照应起来看。我最后选择爱你,但太难了,我中间当然不止一次都想放弃你丢掉你,这还比较真实。


木几


喜欢这个电影,算是第一部把重男轻女这个话题摆在大荧幕,并且创造出这么大话题度的电影。


我个人对结局的设定没有很大的不满,只能说不符合许多观众期待吧。在我看来,安然是与“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限制和解,不把弟弟当作重男轻女观念中另一方,而是一个简单的、与自己相处过的亲人,所以无法割舍他,甚至永远不见他。


Nirvina


当初姐姐北上的原因之一就是逃离这个家,但是如今这个家给了他温暖。有时候爱比梦想更加能使人快乐,就是那种真挚的,无目的的爱。



飞鱼


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安然在父母的墓碑前撕掉了那份残疾证明,她边哭边撕的过程,是和父母达到和解的过程,信撕掉了,她也就放下了对父母的怨恨,以后天高水长,她不会再因为父母对弟弟的偏爱而感到不满,也不会再为了获得父母的肯定而努力,终于能够为自己而活


奥特曼


电影点明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日益全面与深化的今天,传统家庭的集体主义,与私人发展的个人主义和女性崛起的女性主义之间的激烈冲突与碰撞,这在中国当代的影片是难得一见的,值得受到肯定与鼓励。


野生屁话


喜欢除结尾以外的所有细节:为生二胎开证明让女儿装残疾、办理丧事时一群大人在旁边打麻将、俄罗斯套娃、被迫留在川内读护理专业、考研背政治英语的辛苦......很多外显的细节或内涵的结构性矛盾都直戳内心。


又因为我也是四川人,影片里大到故事情节小到生活场景都极具熟悉感,似乎每一帧都能在我自己或我周围人的生活中找到印证。我也试图去理解结局,但并不是站在人道主义的温情角度,而是电影并不总能造梦,有时它就如现实一样冰冷,在宏观的结构性矛盾里,个体挣扎的勇气常常就是会被消磨殆尽,不是吗



Ilaria


最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感觉就是在避重就轻,前文已经提到重男轻女等这些痛点,最后应该点出女性的自我救赎,但这样一个结局没有任何升华意义,感觉就是导演编剧等担心太过明晰的结局被骂罢了。


明明


弟弟过于成熟懂事理想化了,甚至有些台词很做作,以至于我一度以为弟弟是个“心机boy”,后来发现电影是真的在立一个天使人设,用理想化的个例消解普遍性的“吸姐精”这种现实,这是为了方便道德绑架姐姐吧?


王秃秃


没有去电影院看,因为觉得一旦扯上“姐姐”,就避免不了重男轻女、吸血等社会现象。不愿去影院被迫再次观看——那些本来就存在的现实



不喜欢电影依然停留在“姐姐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不是所有人应该怎么样,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思嘉


最后领养家庭给出的那份协议,完全就是为了结局而强行加上的,具有明显的违和感。最后的姐弟相拥的结尾,也让我觉得影片的结局并不开放。


姐姐


说这部电影蹭女性主义热度太刻薄,但是说一句隔靴搔痒雷声大雨点小不为过,姐姐弟弟是一出重男轻女父母造成的悲剧,前面,女孩如此拼尽全力孤注一掷的抗争,但是这个结局把之前的努力弄成了笑话,而且我有个更危险悲观的想法:这部电影结尾强行亲情感动一切收尾,会不会让一些想生二胎的重男轻女父母更有了胁迫姐姐的理由?


有人说女主角送养弟弟会显得冷漠,可这不就是电影要讨论直面的问题吗?我的失望在于:电影都不敢直面,不敢让姐姐走出去,现实后有多少像姑妈一样的人被牺牲呢?


Cyn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电影中男性的声音已经很多了,没有必要再通过让小演员说出前后矛盾不符人设的台词来丰富男性声音了。让他闭嘴或许更能体现姐姐的思考和挣扎,更能表现姐姐作为人的独立性。


虽然书写女性议题也不能完全避开男性,但是导演真的做得不好,没必要一边书写女性痛苦,一边立刻描写男性的无奈和温情,这样实在太分裂、太浅薄、太没有说服力了


描写女性也是描写人性,女性不只有善良和爱,跳出性别刻板印象后,电影会更自然、更动人。



06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总是问电影要答案


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蔓延到审美的领域,令观众不满的,不是电影,而是真实


从主创到观众,中间有千百道缝隙,填着千百个人活生生的生活。


编辑游晓颖说,“其实是某些观众自己不相信,不相信姐姐安然可以做不一样的选择。”与其说是某些观众不相信一切可以不同,不如说是现实总在剥夺某种想象。


令人窒息的,往往不是电影,而是真实。恰恰,没有人比濒临窒息的人更需要决绝的断裂、出走,更想问幻境和虚空要答案。


观众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姑妈、妈妈、姐姐和自己。当我们把自己代入时,自然期待纵身一跃,跃出那深不见底的生活。

但大荧幕里的她,当然有退一步的权利,就像很多人不得不做的那样。


《我的姐姐》编剧游晓颖


编剧游晓颖说:


“从剧本到电影,我们都不希望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


哪怕今天你坚强了99%,你有1%的软弱,我们接受。哪怕你软弱99%,你今天想要挣脱一切,我们也接受,我们想要支持。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说我拍一个爽剧就完了,生活总会伴随着很复杂的意味在里头。”


从情感上讲,让我们对平行时空里的“安然”温柔一点——是该变一变了,但变革的重担不该落在荧屏里的安然一个角色身上。


从艺术上讲,我们对作品可以苛刻一点。电影的结局,是直面复杂的,但此前的铺陈,却选了更容易走的路。


有太多“刚刚好”的巧合——


安然刚刚好没有被遗弃、被溺死,而是长大成人,有一份稳妥的工作和一颗向上的心。


父母刚好拿得出钱买一座学区房,这套房也刚好被写在安然名下。


弟弟的长大也刚刚好,从对姐姐喷口水的任性小孩,变成给姐姐泡姜糖水的“小暖男”


姑姑刚刚好被一句话戳中,一改对安然成为“好姐姐”的强迫……


巧合可能是编剧和导演艺术的必须,但是,这些“刚刚好”把许多真实情景中的走投无路变成充满选择。


几乎所有的“无奈”都是经由姐姐用第一人称说出来的,戏剧冲突最重的焦点“考研,去北京”,和万千真实相比,都显得轻飘飘了一些。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戏里戏外,追问不止应该在个人、家庭处止步。


《我的姐姐》所呈现的,固然是一个家庭伦理困境,但更折射出系统性支持的缺位。在签字完全放弃探视权的送养和带大弟弟、放弃梦想之间,本该有更多可能的通路。


一方面,送养就是卖孩子吗,如何正视送养?送养就一定要放弃探视权吗,如何建立更加人性、健康、有保障的收养机制?


另一方面,对于独身养育小孩的女性,社会能有更多的支持吗?


只能言尽于此。


最后,如果存在有那样一些可能,期待未来在你我手中重塑。


在那个未来,无论你是姐姐还是哥哥,是弟弟还是妹妹,都可以笃定地做你自己,且不用如滚针毡,针针见血




本文所使用《我的姐姐》剧照、海报、宣传图片均来自电影官方微博与豆瓣账号。

其余图片,无特别标注者,来自读者征集,侵删。


写作 整理丨姚佳

编辑丨余涵萱 刘文利

视觉丨Nana

排版丨曾昀

校对丨颜露懿


‍‍‍‍‍‍‍‍‍‍‍‍‍‍‍‍‍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