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男生看女生上厕所怎么办? | 你问我答14·孩子的性别意识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1-05-25


感谢很多读者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关注和支持。现就一些读者提问,回答如下:


Q1:女儿说幼儿园有男生看她上厕所,我该如何回答?


孩子主动向你提及这件事情,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和隐私观念,也愿意跟父母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性教育机会。

性别意识是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进行性别归类、评价的认知能力,核心是“性别恒常性”的形成,即认识到性别是人的长期稳定的生理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外貌、举止、所处时间地点等特征变化而变化。

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他人的教育,会逐次发展出性别辨别能力性别认同性别恒常性等性别意识的基本要素[1]。

一般来说,3~6岁是儿童性别意识迅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3岁即可辨别自己的性别,4岁即可发展出根据外部特征(如衣着、发型等)识别他人性别的能力;5~6岁时,儿童开始凭借性别的本质属性(如外生殖器官、如厕姿势等)判定性别,并认识到性别是不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的[1]。

同时,4~5岁的孩子也正在学习社会规范,开始有隐私的概念。在这一阶段,孩子对性与性别充满好奇心,也会有行为上的探索。

男孩看女孩上厕所,或许就是好奇心使然。同样,女孩也会对男孩好奇,他们也都会对自己好奇。这都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

孩子在好奇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比如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玩“过家家”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以及对划分出性别的事情感到疑惑等。

当幼儿或更大的孩子对性做出行为探索,父母不必过度紧张,反而可以把这变成一次性教育的机会。

根据提问,女儿说幼儿园有男生看她上厕所,父母可参考如下问答:

首先,通过表达对孩子沟通行为的肯定、认可,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信赖的,且乐意跟她交流这些事情,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

“宝贝,很高兴你跟我分享这件事情,你很棒哦。”

其次,帮助孩子明确感受:“当XX看你上厕所,你有什么感觉?”

孩子也许会这样表达:“我不舒服/不开心/不喜欢。”

“你不愿意让他看,对吗?”

“是啊,爸爸/妈妈。”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四年级下册(第二版)P1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如果孩子感到不愉快的话,父母可以教孩子直接向那位男生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不高兴,观察孩子能否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表示理解和接受,可以当场演练几遍。

“宝贝,爸爸/妈妈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他下次还这样,你就大声告诉他:XX,不要看我上厕所,我不喜欢这样。”

“如果他不听,你可以告诉老师,也要记得回来告诉爸爸/妈妈哦。”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妖魔化这位男生,可以告诉女儿:对不同人感兴趣,这很正常,对方不是故意惹你不高兴。

关于社会规范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身体有一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在生活中,我们在大多数场合,不会给别人看我们的隐私部位。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二年级下册(第二版)P2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除此之外,只有爸爸妈妈和医生在我们的身体需要清洁和检查时,可以触摸我们的隐私部位。如果有人要触摸你的隐私部位,或者让你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不管这个人是你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坚决地说“不”,并及时告诉你所信任的成年人。

这次性教育包含了发现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生殖器官的祛魅和关于隐私部位的社会规范。

先教给孩子自己如何处理,之后如果孩子无法解决,再在家长、教师的层面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双方的隐私,关注双方的心理感受,避免影响孩子的正常人际交往。

PLUS:旗帜系统


如何应对孩子对性做出的行为探索?

 

可以借用来自比利时和荷兰的性教育专家研发的一套判断和应对0~18岁孩子性行为的系统方法,名为“旗帜系统”,可以给父母们提供一些标准化的应对策略[2]。

 

这套系统有六条标准:自愿、知情同意、平等、符合年龄发育和发展特点、环境适宜、自我尊重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和提问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符合所有标准则标记为绿旗,表明该行为不造成伤害,是允许的,父母看到后表达理解共情即可;

 

后三条标准中违背一条或多条则标记为黄旗,表明该行为可能造成伤害,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前三条标准中违背一条或多条则标记为红旗或者黑旗,表明该行为已经造成伤害,父母需要马上采取行动,比如制止行为继续进行,与参与行为的孩子沟通,检查是否有孩子受到伤害(包括身体和情绪),有必要时可能需要联系医院、警察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

 

标准一:自愿

观察孩子:

是否被强迫、威胁、恐吓?

是否被奖品引诱?

是否在寻求他人关注?

提问孩子:

“你或其他人有坚持要做这个行为吗?是怎么做的?”

“你有吓唬其他人吗?或者其他人有吓唬你吗?”

“你是否做了什么承诺?这是一个秘密吗?”

“如果你或其他人说不,会发生什么呢?”

“你喜欢所做的事情吗?”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五年级上册(第二版)P3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标准二:知情同意——双方明确同意参与

观察孩子:

看起来开心吗?

跟他人之间有沟通吗?

所有参与的人有能力表达同意吗?

提问孩子:

“你问过对方是否可以吗?”

“你说过可以吗?”

“你是否看到或注意到其他人是可以的?”

“你确认了吗?是怎么确认的?”

标准三:平等

观察孩子:

是否有身体强壮程度、年龄大小、身体发育、心智成熟度或智力水平方面的不平等?(比如年龄差大于3岁)

是否有地位、名气、权力方面的不平等?(比如老师与学生)

是否有数量上的不平等?

提问孩子:

“你们中有人发号施令吗?”

“有谁带头做这件事情吗?”

“你觉得你或其他人能拒绝吗?”

标准四:符合年龄发展和发育特点

观察孩子:

出现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健康的性发育过程?

提问:

(当父母判断该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时,向孩子发问)

“你以前做过这件事情吗(和别人一起)?”

“你见过其他人这么做吗?或者在其他地方见过,比如网络上?”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想得到什么?”

标准五:环境适宜

观察孩子:

对于行为发生的环境,是否有清晰的规则或共识?社会规则是什么?

是否知道清晰的规则?

是否知道隐私的意思?

这个环境是否允许孩子出现探索性的行为?

提问孩子:

“你是否熟悉这些规则?”

“你是否找了一个私密场所?”

“你是否知道无隐私的结果?”

标准六:自我尊重

观察孩子:

是否有身心健康风险?(基于科学证据)

参与的孩子是否有人感到伤心、害怕、被伤害、受伤?

孩子是否意识到可能出现的结果?

提问孩子:

“你对于发生的事情感觉到开心吗?”

“造成伤害了吗?你有觉得疼吗?”

“你害怕吗?”

“你觉得其他人有什么感觉?”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五年级上册(第二版)P3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行为,父母尽量平和地进行以上提问,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语言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提问。


//////////


Q2:我们确实要让孩子有性别意识,但是如何避免形成性别刻版印象呢?


正如上文所说,性别意识是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进行性别归类、评价的认知能力[1]。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固定认知模式。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可以分为外形刻板印象(发型、衣着等)、内在刻板印象(性格、身体素质等)、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分工、人际交往方式等)三类[3]。

例如,目前而言,在社会大众的印象里,男性往往应该勇敢、坚强、刚毅,具备阳刚之气,承担赚钱养家的主要职责,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而女性则多为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形象,肩负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就是一种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


(图源:搜狐网)


对3~6岁的幼儿来说,在性别意识形成初期(3岁左右),性别意识和性别刻板印象几乎是相伴而生的,这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在观察中对性别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由此形成类型化的印象,是幼儿学会辨认性别和认识性别差异的必经步骤。因此,3岁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外形刻板印象为主

随着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即逐渐认识到性别是人的长期稳定的生理特征,幼儿会逐渐放弃通过外形判定性别的做法。6岁的幼儿已经能清晰地知道,外形不是区分性别的依据。

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同时,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有意无意展示的性别角色、性别特质等,会潜移默化地向幼儿灌输性别特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影响幼儿对于性别的认知。

202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男生用蓝版,女生用红版”、基于大数据而内容不同的“男生女生学数学”系列,引发了广泛争议。不少网友担心,此举可能会导致孩子、家长、学校、社会形成更加难以改变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生女生学数学”系列

(图源:光明网)


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内在刻板印象和社会刻板印象会随之形成和固化,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家庭、职业选择等产生不利影响。[3]

那么,在儿童形成性别意识的同时,如何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固化呢?

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关键是避免儿童把性别当成判断、评价人的心理特质和社会角色的依据

父母、学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应避免把性别与人的性格、能力、行为、职业、社会角色联系起来。例如,避免“男孩要坚强,女孩要文静”“男孩数学好,女孩语文好”之类的说法。在孩子接触到类似信息,或表达出类似的观念时,应及时予以纠正。

儿童应当了解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在家庭、社会分工中的传统性别观念已经落后了,并懂得现代社会性别更加多元,独立、细心、细致、周到、负责、担当等是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具备的优秀品质

儿童应当理解,男性和女性在个人发展、家庭事务和社会参与方面同样重要,并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4]。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第二版)P2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END ·


参考文献


[1]范珍桃,方富熹.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6(01):63-69.

[2]桑德瑞教你做好性教育,中国性学会培训认证部课程.

[3]高迎浩,程永佳.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21(02):52-54+58.

[4]爱与生命.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性别与权利”单元“社会性别教育和权利教育”内容解读[EB/OL], https://mp.weixin.qq.com/s/N6OJLANQwqEEnSF4VurrPQ, 2017-07-06.

撰稿丨李兆旭 杨敏 刘文利

编辑丨赵津平 余涵萱 刘文利

视觉丨李敏惠

排版丨蕉蕉

校对丨王典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