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巍巍紫禁城,一眼回望六百年风雨



“平安·北京中轴线”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之平安故宫篇1——巍巍紫禁城,一眼回望六百年风雨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盛夏时节,登景山之巅,凭栏远望,故宫恢宏大气、震撼人心的景色一览无余。

故宫处于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位置,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壮美有序、和谐庄重,映衬着蓝天白云,宛如东方仙境。故宫从方位、形象、色彩、数字、陈设、命名等维度,彰显着中华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内涵。

历经600余年岁月沉浮,故宫完成了从外朝内庭的家国天下到人民共享共有的博物院的转换,实现了从明清两朝皇宫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跨越,一次次走向重生,如一部永不停歇的“摄像机”。

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故宫建筑是以宫城中轴线为轴的,南北方向上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当时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

东路的文华殿、奉先殿、东六宫,与西路的武英殿、慈宁宫、西六宫则以中轴线东西对称。

建一座新的皇宫,工程浩大,绝非易事。建宫定都历来是古代各朝的国之大政。明成祖永乐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四年采木烧砖、修建长陵、疏浚大运河,建宫迁都的前期准备工作陆续展开。此外还要调集天下各色匠人。永乐十五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紫禁城建成。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紫禁城的命运坎坷多舛。

永乐十九年迁都大典后,仅4个月,三大殿即遭雷击被毁。英宗正统六年,三大殿方重建完工。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紫禁城随即成为清王朝的皇宫。由于明末战乱,紫禁城特别是外朝三大殿遭到严重损坏。顺治二年开始“兴太和殿、 中和殿、 位育宫(保和殿)工”,次年年底基本完成复建修缮。紫禁城旧貌换新颜,是从康熙亲政开始的。

康熙八年外朝内廷完成了基本改造。

康熙十八年一场大火彻底焚毁了太和殿。此时正是平三藩的关键时期,无法顾及宫殿重建。康熙三十四年开工建造。康熙三十七年,辉煌壮丽的太和殿重建告竣,奠定了紫禁城的基本面貌,外朝三大殿此后未再有大的改变。乾隆年间在紫禁城大兴土木,为清朝之最。乾隆年间是盛世顶峰,为紫禁城进行大规模添建、扩建、重建奠定了雄厚基础,不仅丰富了紫禁城的内涵,更是给紫禁城以全新的面貌。康熙、乾隆祖孙两代打造的紫禁城,自此定格。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致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挖掘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岁月洗礼,见证人间沧桑。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见证,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砖一瓦,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朝一夕,回看历史的从古至今。

今天的故宫,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更像是一部“永不停歇”影像机,记录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引来无数人为之而来。作为故宫的守护者,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故宫派出所民警有着怎样的故事?7月24日让我们跟随民警的脚步看看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感受丹宸永固背后的平安力量

敬请关注!




温馨提示


亲爱的小伙伴: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中国警察网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总策划丨孙福会

执行策划丨张耀宇 王丽雪

融媒体报道组记者丨李昌林 陈路坤 张诗淇 刘雅宁 刘小莉 张晔 蔡小玲 周鑫炜 王斯佳 于晓 唐娜

编辑丨刘雅宁

审核丨徐琦

签发丨陈显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巍巍紫禁城,一眼回望六百年风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