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幻神作《降临》的语言学观影指南丨语言学午餐

2017-01-25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午餐君前些天为了庆祝自己的第N个光棍节,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




电影名叫 Arrival 「降临」,于11月11日在美国上映,这几天也在中国大陆上映了。


电影由 Ted Chiang 的小说 Story of Your Life 「你一生的故事」 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也被最知名的影评类电影公众号“毒舌电影”封为“年度必看前三”——



(想看毒舌电影这篇文章的朋友,在百度检索“这特么才是大片,妥妥年度前三”)




这部片的主角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尝试与外星生物沟通、破解外星生物语言过程中,她发现这门语言赋予了她预知未来的能力,最后成功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看来语言学家不仅能预知未来,还能够拯救世界。所以,以后要是再有人问 “学语言学干什么的?”,你可以这么回答他: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一个方面就是外星生物所使用的语言,跟我们平时了解的 “语言” 不太一样。


在他们所使用的这门语言的书写系统里,改变任何一个单一的语意符号会影响到全句的意思


他们将一句话的所有内容都放在一个 “符号” 中表示,就像这样:




任何一些细微的改动,比如多了一个笔画,笔画的角度改变,都会影响句意的表达。但是,这些外星生物进行书写的方式,是一个一瞬间的动作。




我们在使用人类语言的时候,往往是边说变想,经常话从嘴出才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


而这些外星生物进行书写时,甚至在书写之前,他们已经完全预知了自己想要写什么,甚至预知到了对方即将说什么。


换句话说,这些使用这门语言的外星生物,可以在讲话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多个不同的时间维度


当然,午餐君相信,这样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却有着很强的理论基础和背景 ,那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小说的原作者 Ted Chiang 曾经在小说中提到过外星生物的语言能力来自费马的最短时间原理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




恩,想必午餐君的大部分读者和这玩意儿打交道可能都是高考时候的事情了... 那么光线和这门语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普遍的假设是,光线之所以能在每次传播都能选取最短的路径,只能是因为他在开始传播之前就知道了所有可能的路径,对比之后选择了这条需时最短的一条路径。


这和外星人的语言的共同之处在于,这门语言的使用者也是在书写之前就知道了自己想要书写的内容。


也就是说,不管是光线还是这门语言的使用者,都是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所有时间维度的信息从而进行比较,选择了最优的解。


然而这种语言的特质,实际上又是一种 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名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的理论的强延伸。


这门假说的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




将这个假说放置在电影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外星生物所使用的语言要求他们可以在当下的时间点处于多个不同的时间维度,他们拥有了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的能力。


电影中的语言学家,也正是因为受到这门语言的影响,无意识间预见了未来,从而避免了一场时间大战的发生。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假说毕竟是假说,这个假说真的是正确的吗?


让我们举个栗子。



假设我们有这样的一门语言,这门语言的词汇里只有 黑与白 两种颜色,那这门语言的使用者真的就无法区分 绿色蓝色红色 这几种颜色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即便语言的使用者无法给出 绿色蓝色红色 的语言性描述,但是他们在感官上的差异仍旧是存在的


除了感官上的差异之外,一些学者还认为,颜色的命名还存在一定的共性(Universality)。支持语言共性理论的学者往往认为,一个固定的形式或者特征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而根据语言相对论假说,既然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人类的思考模式,那么语言之间应该是有差异的。如果语言之间不存在差异,那么我们也就无法观测语言对人类思考模式的影响了




所以,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可以说在本质上是完全对立的两个理论。


在1969年,人类学家 Brent Berlin 和语言学家 Paul Kay 出版了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一书,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基本颜色特征和其共性,可以说是对语言相对论的一大挑战。


他们发现在拥有11个以下的颜色种类的语言里,他们有许多共性,比如:


  1. 所有的语言都包括黑色和白色

  2. 如果一门语言包括三种颜色,那一定包括红色。

  3. 如果一门语言包括四种颜色,那一定包括绿色或黄色。

    ...

  4. 如果一门语言包括八种或八种以上的颜色,那一定包括紫色、粉色、橙色、和(或)灰色。




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颜色的词汇是有一个相对渐进的进化过程的,而这一共性被认为是绝大多数语言所共有的。而这样的共性,正是语言相对论假说的支持者所不希望看见的。


除此之外,语言学家 Whorf 在提出语言相对论的假说时,以一门名为 Hopi 的语言举例,这门语言不区分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所以 Whorf 认为这影响了这门语言使用者对于时间的感官和区分。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这样的断言是不科学的。


即便 Hopi 语言没有明确的区分时态的语法标志,也存在表示不同时间的方法。就像中文一样,即便不存在明确的时态标志,我们也可以用 “昨天” “明天” 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时态。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无法证明这个假说是正确或者错误的。语言相对性的假说仍旧是现代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话题。


但是这并不妨碍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这一理论的应用与研究。


在 Ayn Rand 的小说  Anthem 《颂歌》中,一个架空的极端社团为了彻底消灭个人主义,将语言中表达自我的 “I” 给去掉了。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新语(Newspeak)也通过去掉了表达自由、革命等概念的词语,使人无法进行辩证性的思考。




而在计算机科学的领域,也有不少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使用某一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会被该语言的语言逻辑所影响,从而将自己的思考模式变成与那个语言相似。在2003年,Ruby语言的创造者 松本行弘曾经说过,创造Ruby的灵感来自于一本叫 Babel-17 的小说,而这本小说创作的根基,正是语言相对论假说。




午餐君还是想好好推荐一下这部电影的,抛开电影本身的拍摄手法来说,电影涉及到的理论与语言学背景确实对语言学的爱好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如果内地确定引进的话,笔者还是很推荐大家抽空去看一看的。


最后,我大天朝在电影里也强刷了一波存在感:




参考资料:

  1. Alford, D. The Great Whorf Hypothesis Hoax. http://www.hilgart.org/enformy/dma-Chap7.htm

  2. Berlin, Brent; Kay, Paul (1969),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Monti, M. Lecture Note of PSYCH 120A in Winter 2016 in UCLA.

  4. Wikipedia Pag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guistic_relativity


(本文首发于2016年11月12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