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还是读博?很多人就像这只猫丨语言学午餐

2016-08-20 LL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她就像最近很火的那只猫,既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猫爬架,又想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人类舒适的床。”



01

一个朋友在微信上告诉我,她打算辞职。

辞职的原因是——想去考博,考语言学。

我心里“哦?”了一声,问她:怎么想到考语言学的博士的?

手机界面上方的“对方正在输入……”亮了几次,终于收到她的回复:我对语言学感兴趣。

这话相当可疑。

她硕士读的翻译,对语言学所知甚少,平日交流时也未听她提起对语言学这门学问的有任何兴趣。

语言学家她只记得索绪尔,没读过《普通语言学教程》,分不清语音学和音系学,也不会画句法树,更别提形式语义学之类的。考研时背的那些语言学概念早忘光了。

她发来几个省略号,说:尤金(研究翻译理论的)总算是语言学家了吧,我喜欢他的理论。

我就笑了,我说你这个“感兴趣”不作数,顶多算受过考研专业课的洗礼,说吧,是不是在公司不如意?

她这才吐出一肚子苦水。



02


原来,她毕业以后去了家外资企业工作,本以为这类企业的人际关系比国企单纯,不用周旋于勾心斗角之中,没想到上个月跟同事闲聊时开了某领导的玩笑,两三天后就被领导叫去训了一顿。

她一气之下,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吵了起来。

心累,她在微信上说,人与人之间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我不是个能在职场如鱼得水的人,所以我就打算钻进象牙塔,拉我都不出来。

所以你就想到考博了?以后有什么打算?我问。

她很快回了消息:考博多好啊,可以在校园里自由自在地读书,以后毕业了最不济也可以去继续找个公司干活。

我哑然失笑。

兴趣只是个幌子,“考所附带的一连串美好期许(抑或是后备选项),才是她的动因。

她就像最近很火的那只猫,既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猫爬架,又想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人类舒适的床。



03

如果给语言学博士生们画个画像,我会这样描绘——

时间可以自己掌控,无需朝九晚五。没有双休日,常年驻扎在图书馆,包里是一摞摞论文和著作。没日没夜地读文献、写文章,还要抽空做许多报告和展示,凌晨三四点睡觉再普通不过。也有死线离得远一点的时候,但当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少还能想起运动和规律生活。也不是不能早睡早起,但出于种种压力,长期不由自主地晚睡、失眠或者早醒。喜欢和人争执某个很小很小的句法细节,偶尔看起来像个孩子。

在这些语言学博士当中,不乏乐在其中的人。但同我那个朋友一般,对职场文化深恶痛绝而选择读博的人,也并不少。

L教授是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他年纪轻轻就博士毕业,凭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评上教授,在语言学领域建树颇丰,多本核心期刊上都有他的妙文。

但他说起话来,常令我大吃一惊。

有一次吃饭间聊起教过我课的一位教授,他的脸上立时露出鄙夷之色,切了一声说道:那个人啊,不行。

我诧异地说:可相当受学生欢迎……

他打断我说:你可别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以前干的缺德事儿多了去了!况且那些文章算什么!编辑什么都不懂才会把它们登出来。

我张着嘴巴,一时说不出话。让我讶异的倒不是他批评这位教授,而是他明知我与这位教授相识相熟,却全然不怕我去告上一状,使他结下一桩恩怨。

张三教授见我不言语,补充道:别以为我是背后说他坏话,就是当着面我也会斥责他!

职场里的人可万万没胆子这样说话。



04


一个在某国字头银行工作的挚友曾说,办公室就是间没有床帐的宫闱,人人如嫔妃般小心行事、言语,心里再记恨某人,面上也得保持着体面的和气。

学术圈则如草莽江湖,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快意恩仇,也可以睚眦必报。

语言学的学术圈更不一般,它门派众多,且多数没有科学标准来衡量、验证,最后只得吵作一团。

而他们沉浸其中,不可自拔。虽然这常常是一群人自己的狂欢。

但即使只是看看语言学学术圈的热闹,也需要一张入场券。怎么得来?

就是读博。

所以我很理解那位辞职考博的朋友,纵然她对语言学的兴趣不可深究。



05


然而,重返校园读书,真的是进了桃花源,可以不理人世间的勾心斗角吗?真的可以自由自在,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吗?

这不啻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很多已经读了博的人,恐怕要笑出声来。

无需描述读博的种种挣扎,只用最简单的话说,读博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阶段,是非常不舒服的。

比如拖延带来的自责与懊悔,会把人一点点搞垮。

得不到导师的肯定与认可,会不断地产生自我怀疑。

有时候沉不下心来,就无法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提出更好的想法。

很有可能,你的家人也并不理解你做的事情,因此孤单的感觉,会逐渐把人吞噬。

而当一种情况发生,一切似乎都不可挽回,那就是——

你对语言学,其实不感兴趣。



06


有一些语言学博士生,是在进入象牙塔之后才感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深奥,考博、考研时所接触的那些皮毛,遮蔽了语言学的深潭。

他们读博之后才发现,那些需要数理知识的句法语义分析,那些无处不在的统计学原理,那些依赖逻辑知识的论证,都露出了獠牙。

他们逃离了数学,逃离了职场,逃离了外界的纷扰,却跌进了语言学的斗兽场。

还有一些人,可能更是为了名校和博士的头衔本身走入了这个圈子。兴趣,就更是次要的了。

对于以上这些人来说,读博就是地狱。

我有个大学同学,为人豪爽,交友甚多,硕士毕业后去美国一所公立学校读语言学博士。

就在今年,我听说他在美国,自杀了。没有抢救过来,就这样死在美国的东海岸。

我找到他一年前发的一条状态,只有三个字——累成狗。

因为不感兴趣,所以不能真正投入。因为不投入,做出来的东西就不被认可。因为不被认可,所以觉得没有价值。因为花了大力气做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事情,所以会很累很累。



07


而排去所有读博的同学都会经受的挣扎,语言学,又偏偏是很难得到世俗回报的那一门学科。

有的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工业界。有的学科的博士毕业生,求职时个人价值会大大提升。而语言学,出了学术圈,用武之地并非没有,但也相较要窄许多。

有的学科,读博时哪怕发现不喜欢,博士学位也能带来除了学科本身价值之外的利益。

而在语言学中,这样的利益几乎没有。

所以,很多真正喜欢语言学的人,也会选择不读博。

Z是某语言学社交群的群主,每天花很多时间和群成员互动,讨论复杂深奥的生成语法知识。

R大学学的是理科,在某国企工作,自学语言学,熟读各类语言学著作及论文,对语言学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

但他们都没有去考语言学的博士,因为机会成本太高。而且,他们考上语言学博士的概率较低,(中国的)教授们不喜欢招不熟悉的人,这其中就有他这样的专业外人士。

这就是语言学考博的怪现象——口口声声说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其实不了解语言学,有的踏入了圈子,最后往往惨淡收场,有的则侥幸过关。有些对语言学像朋友一样熟稔的人,则不想、或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



08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真正享受语言学博士这张床呢?

首先,你要在经济上,不追求大富大贵,甚至现在就有一点小任性的权力。

其次,你要在了解语言学的基础上,仍然对她感兴趣。这种了解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与总结之上。

仅仅有兴趣,也是不够的。你还要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想法有意义,自己想要研究的东西有价值——

值得三四点不睡觉,值得辛苦写出来的东西被导师一遍遍挑刺,值得不断自我怀疑、自我挑战、自己让自己难受。

所以,并不是不可以因为不喜欢工作而去读博。但是在此之前,先要做一些了解。

如果你真的读了很多语言学专著,并且有想法,喜欢她,就大胆去申请博士;

如果你不了解语言学,只是觉得有兴趣,那就深入地读一些书。

先去试试那一张床,看看它是否适合你这只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