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介石和毛泽东电报里的这些字,今世几人能读懂?丨语言学午餐

2016-07-23 LL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一、六封电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商讨国家大计。




二人的“电报对话”如下: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载于1945年8月16日重庆《中央日报》)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未铣  

(载于1945年8月21日重庆《新华日报》)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朱总司令电称一节,似于现在受降程序未尽明了。查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分行各战区,均予依照办理,中国战区亦然,自未便以朱总司令之一电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之信守。朱总司令对于执行命令,往往未能贯彻,然事关对内妨碍犹小,今于盟军所已规定者亦倡异议,则对我国家与军人之人格将置于何地。朱总司令如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恪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蒋中正

(载于1945年8月21日重庆《中央日报》)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

毛泽东未养 

(载于1945年8月24日重庆《新华日报》)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 

(载于1945年8月25日重庆《中央日报》)


特急,重庆

蒋介石先生勋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

(载于1945年8月26日重庆《大公报》)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已熟习——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然今日并不是史海钩沉,而要解决一个问题——


把这六封电报的落款单独列出,则是“蒋中正未寒”、“毛泽东未铣”、“蒋中正哿”、“毛泽东未养”、“蒋中正梗”、“毛泽东敬”。


这些“未寒”、“未铣”、“哿”、“未养”、“梗”、“敬”都是什么意思呢?


二、电报与摩尔斯电码


这得从电报说起。


今天人们已经很少听说和接触电报了。但在近代,电报是一种极其重要而高端的“黑科技”。




1836年,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发明了一套通过信号的通断组合来表达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标点符号的编码系统。




用这套摩尔斯电码,就可以通过电报传递信息了。原理非常简单:发报员将待发内容转译成摩尔斯电码发送,收报员收到电码信息后再译回自然语言。


比如LingLunch ,译作摩尔斯电码听起来就是这样的:



1844年,摩尔斯发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很快,随着电报的普及,摩尔斯电码也成为了一项“国际标准”。



电报机


历史就是这么凑巧,欧美大肆布置电报网络的时代,正好是近代中国对高技术尖儿货最感兴趣的时代。李中堂振臂一呼,中国也开始敷设电线了。


然而,摩尔斯电码虽解决了拉丁字母的通报问题,但对于“只有上帝才能驾驭自如”的汉语而言,显然是图样了。


汉字有千千万万,那个年代英吉利驻华公使威妥玛先生还没有体系化的拼音方案。


退一步说,即便有了拉丁拼音方案,汉语大量的同音字的问题也非常麻烦。有了电报设备和网络,如何使用摩尔斯电码收发汉字,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一个在华法国人威基杰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编排方法,选出了6899个常用汉字,根据部首和笔画为序,将汉字都对应到0000-9999共一万个四位数上,这样就可以通过数字来收发汉字电报了。


他编了一本《电报新书》,实际就是汉字到四位数编码的字典。这本书后来经过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的郑观应加以扩充,成为后世一直采用的中文电码解决方案。


中文电报示例


然而,这样的“蛮力哈希表”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成本


当时也没有电脑,不能把哈希放在内存里。要想收发中文电报,则必须有一本字典常备案旁。发电报时查字典,收电报时也要查字典。对于新手来说,收发电报十分痛苦,但如果练成“卖油翁”,唯手熟耳,速度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然,这些“卖油翁”的薪水也是非常高的。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电报员是个十分吃香的工作。晚清各电报局的报务人员都由电报学堂的学生组成,每月可以拿到30两银的薪水,民国时期的电报员每个月也有100元的收入,而且从不拖欠,相比起一般人来说,待遇相当优厚了。甚至跟同时期的欧、美同行相比,中国电报员的薪水也算得上高人一头。英国同时期电报员年收入只有5.8英镑,美国著名大财阀安德鲁卡内基在匹兹堡市大卫电报公司当电报员的时候,月薪一开始只有13美元。

摘自马伯庸、闫乃川《触电的帝国》


人力成本甚巨,再加上刚开始大清的电报事业是“官督商办”,多数线路都由外国公司把持,所以发送电报是一件很贵的事。有多贵呢?也就是一个字几两银子吧。


三、地支代月与韵目代日


正因为发电报很贵,所以人们发送电报特别注意惜字如金。书信中的套话和敬辞统统斫去,直入主题。


然而问题又来了:日期。


电报也是一种书信,日期也是电报的要素之一。可是用汉语表示日期字数比较长。不考虑年份,最短需四字(一月一日),最长需七字(十二月三十一日)。若再加上寄信人的姓字,光落款就十两银子出去了,断断不可。


那用单纯阿拉伯数字代表日期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首先,汉字电码就是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日期,容易引起歧义。比如“1231”可以表示12月31日,也是“娩”的电报码。如果使用阿拉伯数字代指日期,如收报员不注意把“蒋中正1231”译成“蒋中正娩”,这丢党国颜面之事,岂可小视?


即便可以用一个特殊符号将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在电报码中区分开,在汉语的书信语境中也会显得格格不入。仍然拿上文老蒋的电报举例,“……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然后接上“蒋中正814”,这个画风似乎有点不对呢,果然也不好。


那咋整?


以字代月,以字代日呗!反正我们有的是字。


一年中有12个月,可以用十二地支枚举,子丑寅卯对一二三四。


每个月按照公历最多有31天,所以需要选取31个字来代表每一天。该选取哪三十一个字方便好记呢?


既然收发电报的都是读书人,那就以读书人最熟悉的序列——韵母表吧!古代的韵母表可不是哎诶喂嗷呕呦,而是有专门韵书韵图的。而且文人要写诗作赋,少不得押韵的工夫。所以读书人对韵书可谓是滚瓜烂熟。


清朝韵书以康熙年间刊行的《御定佩文韵府》作为国家标准,而《佩文韵府》的体例承袭自平水韵。因此,《平水韵》的韵目就成了当仁不让之选。



《佩文韵府》书影


《平水韵》将韵分为106部(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15部依次代替上半月的15日,下半月15日由仄声(上+去声,入声短促不入)组成。具体来说,16-25日是上声第16-25部,26-30日是去声第26-30部。这样组成了1-30日的代号:


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铣筱巧皓哿(ge三声),马养梗迥有,宥沁勘艳陷


30日“陷”太不吉利,因此实际电报里经常用一个表示“三十”的汉字“卅”来代替。


这样,“未寒”、“未铣”、“哿”、“未养”、“梗”的意涵就都明确了。“未寒”指8月14日,“未铣”指8月16日,“哿”指20日,“未养”指8月22日,“梗”指23日。


那“敬”字又是几日呢?这是一种活用。24日本应是“迥”(上声第24部),不过字义上,迥者远也,不若去声第24部韵目“敬”适合。故也可用“敬”来代表24日。同样,今天是7月23日,本是“午梗”,也可将“梗”替换成对应去声的韵目“漾”。


接下来还有个31日没有解决。由于平水韵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韵部最多的去声也只是30韵,因此31日没有对应的韵目。人们就使用了“象形”或者“会意”的办法来解决。使用“引”字(字形如阿拉伯数字31)或“世”字(为“廿”、“十”、“一”合体,一说为“卅”、“一”合体)来代表。


如此,我们就有了完整的“韵目代日”表。




后来,通讯手段越来越丰富,电报使用率逐年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新的国家标准,《平水韵》被束之高阁,“韵目代日”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P.S. 提出韵目代日方案的人名唤洪钧,同治七年状元,大清驻德奥俄荷四国公使。当然,这么多职衔并不及其爱妾赛金花以及《孽海花》来得有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