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事 | 传统翻译学科会被淘汰吗?

Yee君 译·世界 2021-03-17
作为智库型研究与资讯平台,译世界【官方微信号译·世界(YEEWORLD)】推出“译事”栏目,聚焦全球语言服务行业,以专业的视角、前沿的眼光,通过双语译介、原创策划等多种形式,评述行业现象、观察业态发展,欢迎关注!本期为第五十五期。


5月19日,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举行,来自MTI院校、语言服务企业的300余人参与了会议。


会议囊括了8个论坛与对话环节,来自翻译界政产学研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行业精英作为对话嘉宾,就语言服务学学科建设、语言服务企业国际市场的开发与人才培养、民族企业的世界之路、中国国学定义与中国文化外译出版、产学研结合与跨校教育、MTI专业与职场需求、翻译行业的机器与人、DTI教育的设想与准备等话题展开了热议与探讨。


在本期“译事”栏目中,Yee君将和各位分享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王立非主持的语言服务学学科建设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荣誉院长柴明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司显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法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崔启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MTI专业与职场需求


   主持人    


王立非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


嘉宾 

    

柴明颎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荣誉院长


司显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法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崔启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左起:崔启亮、柴明熲、王立非、张法连、司显柱


论坛视频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


(视频由“译直播”整理发布)


*以下论坛文字实录由译·世界根据视频整理,不代表译·世界观点,仅供分享交流↓


主持人:昨天(5月18日)下午我们进行了40人论坛的一个内部的专家研讨会,着重在研讨语言服务学科建设,事实上,在3年前在博雅翻译文化沙龙发起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的时候,我们就想到了这个重要的话题。在今天,这个话题既是一个前瞻性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大学里来探讨这个话题,我感到格外有意义。


第一,因为语言服务学科,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学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学科,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或者是亮点。那么,根据我们国家40年改革开放,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迫切需求,业界给我们的反馈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培养现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那么,作为原来探讨的语言服务,我们的概念主要是在翻译、特别是在口译、笔译这种核心业态上。但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传统的口译、笔译的业态,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认为,翻译领域也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所以我们讨论的机器翻译这些还是表面的现象。对于高校来说,面临的人才培养转型和发展机遇是“我们能不能拥抱新科技、能不能面向未来开创外语学科发展的新未来”。其实很多专家已经进行了一些研讨。那么我在提问之前想把几个经典的概念和大家再分享一下。


我为什么提出“语言服务学”这样一个学科的思考,英文叫“Language Service Studies”,中文你说“语言服务研究”也好,“语言服务学”也好,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一共有5个观点,但是我今天只讲1个观点,就是语言服务学它是有学理基础的,也是有详细的理论体系的。中国翻译协会对什么是语言服务、什么是语言服务业已经做了明确的定义。但是这只是在业界,还没有进入学界。如果你要在高校里面进行人才培养的话,成为一个学科,你才有人才培养的依托。什么是语言服务学?以语言能力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中的语言应用为特定目标和对象,系统地研究如何将语言应用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类问题,包括语言的规划、语言的智能、语言培训、管理标准化、产业服务贸易、文化对外传播。这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我认为,语言服务学的理论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语言服务的理论构建、语言服务的应用、语言服务教育。在大学里面一定要进行语言服务的教育,它和传统的翻译教育还不太一样。在语言服务的理论分支上,首先,应用翻译学作为语言服务学下面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二,语言服务哲学,语言服务心理学、语言服务社会学、到语言服务的生态学、语言服务技术学、语言服务术语学等等,以及包括技术传播,它都属于语言服务这个大的范畴。大家可以看到,原来的翻译学这个二级学科已经远远不能覆盖我们现在面临的新一轮的学科发展。


为什么会产生语言服务,从哲学层次来思考,由于人类的语言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就必定要进行语言服务这方面的发展研究。语言服务的核心是把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有系统的进行知识转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语言服务最终一定是面向实践、面向产业和行业的,它一定会有经济价值。语言服务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所以它的产业链非常之长。所以下一步我们的面向,企业的面向、人才培养的面向,可能就要思考,马上要设的这个DTI,是走过去翻译学培养的道路,还是我们有新的培养领域、方向?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新的培养的方法和新的考评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都要进行一些思考。


语言服务的技术,以翻译技术为代表,以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语言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以及我们的未来。另外,语言服务教育和我们原来的外语教育差异是很大的。怎么样以语言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语言服务教学体系的重构,以及语言服务教材的编写,以及服务的资源评价、教师的发展?以及像新东方、学而思这些面向社会的语言服务培训,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大学的层面培养人才来进行研究的。


那么要设的DTI,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思考,因为过去10年我们设了MTI,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把MTI完全等同于应用和实践,以至在人才培养上忽略了它的学理研究,忽略了对于MTI同学的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现在层次上不去。如果我们在设DTI的时候还是这样,人家外语的翻译学研究性很强,那么我们的DTI应不应该研发性很强,如果还是出来文秘级的翻译,是没有意义的。


在广大的领域,现在我们做的调研显示,包括企业、政府、行业特别需要语言服务标准化的人才,可是我们没有一所大学在培养。曾经我想试点过,后来也没成功。


主持人:这是我今天想抛砖引玉的,那么第一个问题我想抛给司显柱教授,我先介绍一下,司显柱教授这些年一直专注于语言服务学科的构建和研究,他指导的博士生是跨学科的,对语言服务产业、对国内外的语言服务研究、包括现状都有非常好的认识。我想第一个,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对于语言服务学科的成立,通过你自己指导博士生,通过你自己参与研究研发,你觉得未来有没有可能在中国能够成立一个这样的学科?


司显柱:我现在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3年前我是在北京交通大学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是依托“产业经济学”招收语言服务学方面的研究生,当时在论证的时候,我们谈了一点,我们都是翻译学出身的,我们关注翻译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的,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经济学”作为一级学科,“产业经济学”是它的3级学科,经济学家很少关注语言、语言服务这个角度。语言服务首先是服务贸易服务产业的一个方面,但是经济学家很少关注到这一点。


当时在交大的时候,我们也试图把这两者对接起来,当时也在学校论证,我也招了两个博士生,是完全在“应用经济学”下面,完全按照“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研究语言服务。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做得最早的是美国,在1956年,研究的是语言的效用、语言的成本。但是从语言服务产业这块,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国外还是基本上没有的。我们国内研究语言服务这一块,主要是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他们发布的行业翻译服务报告,王立非教授他们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表的“语言服务蓝皮书”,我们目前的研究确实还是比较粗浅的。


这个粗浅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我的学科背景是语言和翻译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没有研究语言服务产业,导致我们的研究是比较单薄的。目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服务的阵地主要在 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包括《中国翻译》有个“行业研究”,再就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系列语言服务、语言能力的研究。


总体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最根本的表现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很少,另外,硕士论文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很少。除了对外经贸大学他们培养的几位博士生研究的是与语言服务、语言经济有关的。


语言服务目前的发展如火如荼,特别在我们国家服务贸易发展得比较,语言服务发展特别快,深入到科技、经济各个领域。相应地,我们的研究远远没有跟上,语言服务研究的发展空间很大,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非常感谢司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评述。因为语言服务牵扯到一个非常跨科学的领域,也就对我们DTI人才培养的设计提出了一个问题,将来我们招生的生源是仅仅来自语言背景的(人才),还是我们可以吸引更多跨学科背景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些问题。那么在跨学科领域,因为语言服务它面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现在我们又涉及跨语言服务,又面向全球,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方面,导致我们在(DTI)设置的时候,既不能让它漫无边界,也不能过分狭窄。这个度在哪里?是需要深刻去探讨和思索的。在语言服务领域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法律语言服务,因为中国提出了“法制中国”,加之中国“依法治国”的思路,国家的整个顶层结构非常积极。我们现在面临的涉外服务,因为企业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知识产权走出去(带来)一大堆的法律问题和风险,谁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的副院长张法连教授。张法连教授他的背景非常特殊,他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今天我希望他从语言服务学构建的角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及我们国家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我们设立语言服务学科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有请张教授。


张法连:谢谢立非教授的介绍,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说说心里话。昨天上午在重庆有一个“涉外法律人才考量标准”的研讨会,下午4点钟的飞机正好赶回来参加第二场的圆桌论坛(中国语言服务40人论坛)。语言服务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我有点担心的是,它太丰富了,没有什么边界。什么都能装进去,太大了也不好。刚才也说到,要把这个学科进行规范,不能太庞大了,那样所有的都可以装进来。昨天柴老师也讲到,很多很多的都属于语言服务学的范畴。下一步,这个范围应该有所规范。


另外,我再讲讲法律语言服务,我想这是语言服务学这个学科里面比较重要的分支之一。昨天我们在重庆开了一个“涉外法律人才考量标准”的研讨会,司法部派了正司局级的干部过去,还有两个正处长都参加了这个会,国家是高度重视涉外法律工作。我们现在是急于培养涉外法律人才,高校的唯一功能就是培养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法律语言服务、法律语言翻译人才培养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效果很不理想。据昨天司法部披露的信息,现在我们国内总共有43.1万的律师,但据公开的数据报道,现在能做高端的涉外法律业务的寥寥无几。所以中央高度重视、非常着急,今年十八届四中全会连续出台了很多的文件,今年的2月25日,又提出了加快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涉外法律人才和法律专业、语言服务有什么关系呢?根据我的研究,我认为,因为目前的涉外法律人才缺口太大,比如像“一带一路”人才建设,我们都很着急,怎么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它尽快地落地生根?我们现在主要是法律英语人才稀缺,涉外法律人才和法律英语人才有个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涉外法律人才首先必须是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是涉外法律人才的必经阶段。法律英语是涉外法律人才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我们现在涉外法律人才那么奇缺,现在的涉外法律活动大部分需要通过法律翻译来完成。


所以说,法律语言服务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重要,我现在的研究表明,法律翻译人才也是涉外法律人才的一种,这个前景非常广阔。我急切地盼望语言服务这个学科建立起来。我想我们法律语言服务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前景非常广阔,谢谢大家。


主持人:张教授刚才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法律翻译、涉外法律人才、法律英语人才,是我们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我们下一步怎么加大法律翻译人才、法律英语人才的培养,里真正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走出去?在整个DTI的设计当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是,DTI我们能开设什么方向?比如说,法律翻译算不算DTI的一个方向?


今天我们还请到了柴老师,柴老师他建高翻学院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把高翻学院打造成一个语言服务的(摇篮)。因为他做的是联合国文件的翻译,是国际组织的语言服务。然后他自己培养的博士,这次我参加答辩,也是印象非常深刻。没有办法,因为现在没有DTI,所以就在翻译学的学位下面,来尝试着培养语言服务的人才。他做的是公司里面职业化的译员的翻译行为的研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也得着了很重要的发现。这样的研究给我们下一步设立DTI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想问柴老师,我们作为DTI的设计,将来重要的研究领域方向,或者说通过我们这个学位的设置,给人类的知识贡献在什么地方?


柴明颎:谢谢立非教授,昨天下午40人论坛,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交流,我想毕竟是一个新建的学科、在现有基础上去发展,我还是很紧张的。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事情,也有没有达到我们之前的想法,比如我们现在普及速度非常快但是有很多问题的MTI。MTI在当时设计的时候,就像刚才司显柱教授讲到的,我们的语言服务学科,参照他在做的经济学的一种想法。


我们当时在建立MTI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它参照MBA,因为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专业学位就是MBA。它做的即非专业又非学科的独立的运行机制,从管理上、从教学上、从人才培养上、从实践上,都做了一个新的诠释和尝试。这个我记得我们当时在论证的时候提出来,大家认为这个翻译专业,应该是独立建制。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广,和现有的学科建设很不一样,它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就像刚才张院长说到的,关于法律翻译人才,它实际上是结合了语言、还有相关专业、还有翻译怎么做,好多错综复杂的内容,集成了来做。所以,当时提出来MTI中心在学校要是独立建制的,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特定的专业院系。


从我的角度来看,不忘初心,但这个初心似乎现在已经消亡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MTI就是建立在外语学院下面,就很难有大的突破。所以我们中国翻译协会和翻译教指委做了很多工作,大力度地推动师资培训。由于我们师资的单纯结构,大部分师资都是来自外语专业,这样造成了先天不足。后天要改造,看来不进重症监护室是很难改造的。


那么,MTI并没有做成一个中心,有的在翻译学学科建设。大家都提出来,翻译学是不是要和外国语言文学并行,我们大家也都在讨论。今天我们在谈的是翻译学学科以后,跟专业学科又有关的语言服务学科的建设,那么我在这样想,其实从翻译到语言服务,从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在拓展,而且速度非常快。业界已经在做的一些事情,能否通过研究把它立起来,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尝试。这是一个从学术建构到和专业相关的建构,这个专业研究和学术研究到底什么关系?我经常讲的,是和产业发展有关的。实际上,在翻译界、在学界讨论这个翻译学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讨论了很长时间。有一次参会,山东翻译学院原院长提出过应用翻译学,今天我们已经把翻译学延伸了,到语言服务学,我的感觉,不仅是内涵外延发生了改变,另外最主要的是和我们的人才使用相结合。最后一句话,我们高校人才培养DTI的构建有两件事要做,一个是当下人才的需求,另一个是通过研究来推动前瞻性的人才储备。


主持人:我们请到的第4位嘉宾非常难得,崔启亮老师,他的学科背景是跨学科、复合型的,他自己在企业里实实在在地做过工作,他是本地化的专家,现在也是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秘书长,后来又来了高校,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在教MTI。所以他感同身受,(业界和学界)两边都了解。另外,他本人又是技术专家,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比较了解,所以让他来谈一谈新设的DTI方向,如果要拥抱人工智能,跟技术相关的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做?语言服务学科中间,涉及到技术领域,对我们外语老师是蛮大的挑战,有没有什么建议和对策?


崔启亮:谢谢王老师,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不是外语圈的,现在混进外语圈了,也是诚惶诚恐。我特别关注马上要开展的DTI以及语言服务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感兴趣,也是希望不断学习。其实我昨天特别想参加40人论坛,我已经报名了,但是我昨天要去广外,参加另外一个会议,那个会议2个月之前就和我定下来了,不好意思。昨天去了之后挺有收获,国内做机器翻译的专家都去了,百度、腾讯、阿里和华为,大家在一起谈翻译技术,其中一个话题,就是翻译技术对我们翻译专业学科的发展特别有推动和影响。我们传统的翻译教学它只是语言本身的文字问题,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这个时代,用人工的方式来处理一些翻译需求已经远远达不到了。昨天有很多数据,说世界上有多少翻译的量,人工能翻译多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人工翻译的量可能只达到整个翻译量的1%不到,99%只能用机器翻译。如果等人工完全翻译完之后,那些东西都完全过时了,或者说市场稍纵即逝。那从这以点来说,我们觉得语言服务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话,我觉得语言是一方面,当然是核心,但是它应该是多方面的。


语言服务的技术和语言服务的关系,语言服务技术是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关注的。而且这也是咱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人工智能。我昨天还在那个会上说了,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是什么关系?好像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有力使不出来。但是有一条我们可以做,语料库既可以用于教学、也可以用于研究,还可以推动机器翻译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机会的。


我有3句话,第一个方面,翻译技术、人工翻译、自动语言处理一定是我们翻译需要注意的。其实为什么要设立语言服务学科,我们很多专家都做了很多的探讨,然后发现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我们知道,中国现在什么都叫“新时代”,我昨天还说什么叫“新时代”啊?三个背景,第一,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迎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国家的背景,第二,我们的翻译专业经过2006年本科到2007年MTI,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数量大的飞跃,这是我们学科有了基础。第三个,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为我们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所以这三个时代下,传统的翻译学科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我们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另外,从本地化和行业的角度来看,翻译只是我们其中一个工作手段和环节,我们经常讲一个缩略语GILT(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 and Translation),所以如果我们光看Translation的话,会发现我们只是一小块。我们就像在月球上看地球一样,你看到的地球只是一小点,但是你站在太阳系来看你就会有不同的视野,你会发现整个翻译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翻译学科所能解决的。翻译只是实现问题的一个手段,所以这个时候,从翻译到语言服务的学科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几位专家都提到了,我们语言服务学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什么是它的核心?我感觉我们语言服务学科首先要有面向本体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核心在哪儿,我们区别去其他学科的边界在哪里?第二,我们要知道,我们一定要和企业结合,或者和行业结合,应用翻译学,或者应用语言服务学,我们语言服务学本身就是面向应用的,服务嘛,有各种形式,我是服务于全局,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这都是服务,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个边界。


从我个人感觉上,我们把语言服务可以分成几个层面,第一,学理层面的,第二,应用层面的,第三,两个之间怎么结合。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DTI,怎么设置,这个设置之后,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我们有多少的老师能够担任DTI博士的博导,我看柴老师在《东方翻译》上发了很多的文章探讨DTI,包括穆雷老师都发了很多,我都在拜读,我发现我们高校老师都准备好了,我们企业也都要结合起来,我们校企合作才能把这个新学科、新专业设置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因为时间关系,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所以我们只能到此。但是这个引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希望我们在座的专家、老师、同学们,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向《应用翻译文集》投稿,我们可能可以出关于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专辑。问题越辩越明、越论越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公开的讨论,也是透明的,我们希望不断来完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谢谢各位! 


注意啦,好消息!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号内搜”,获取链接,可以快捷搜索“译·世界”号内任意信息~

推荐阅读

译事 | 名校毕业生分享:翻译硕士能做什么工作?

译事 | 5位业界大咖谈“DTI的设想与准备”【视频+文字实录】

快讯 | 第十一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京举行 八大论坛精彩纷呈

热议 | 周四见!中美主播辩论时间确定 刘欣曾在国内外英语演讲比赛中创造历史

双语 | 英国首相梅姨辞职,6分钟演讲泪洒唐宁街【视频+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