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瞿连贵: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瞿连贵,邵建东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1

作者简介

高校教育管理

瞿连贵,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职业教育基本原理研究;邵建东,研究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

引用本文

高校教育管理

瞿连贵,邵建东.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33-39.

3

摘要

高校教育管理

赋能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在功能上表现为普惠性人力资本开发、定向式技能培训供给和高质量资源扩充等。面对时代需求,人力资本开发面临供给滞后与特色不足的双重挑战,职业技能培训面临项目制下稳定性差的现实阻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职前职后脱节的结构困境。更好发挥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作用,我国应兼顾人力资本开发质量与特色以赋能高质量就业,强化定向式技能培训供给以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衔接贯通以赋能生涯发展。

4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

共同富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终身教育;社会功能;人力资本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这系统回答了共同富裕“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等根本问题,阐明了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主要渠道,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关键保障,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功能要求。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高度匹配。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与这一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必然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面向共同富裕的时代需求,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功能、认清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既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议题,更是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大难题,亟须进行科学研究并做出相应回答。基于此,本文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出发审视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反思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

一、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功能的内涵和侧重点虽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底色,但其实质都是服务于特定时代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时强调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这指明了共同富裕中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22—2029)》将职业教育的功能表述为“个人繁荣发展的途径、可持续经济的催化剂和社会正义的载体”,这一描述具有鲜明的时代需求底色。我国正处于共同富裕社会建设进程中,应立足这一时代要求,发挥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和作用。

01

普惠性人力资本开发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上是实现人的共同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求生产力全面发展,每一个人作为劳动者都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每一个人既是自身发展的目的也是自身发展的手段。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和职业地位日益突显的现代社会,职业已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产、获取生活资料、获得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可及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不仅如此,职业还是个体与社会和外界沟通和联系的主要载体,个体也由此进入日常生活世界。为此,生产力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为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既可以提升职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激发个体潜能、提升自我效能进而充实精神世界。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需求,我们需要从经济和精神层面审思生产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价值。正因如此,国家层面将“勤劳致富”作为共同富裕的首要原则,将其上升到社会意识层面,既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靠什么”的根本路径问题,更体现出对“只有提升人的基本能力才是解决共富和共享的根本之道”这一基本规律的遵循。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发挥职业教育面向实践和面向能力的功能特色,而且要注重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开发受教育者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独特优势,以高品质的职业教育进行高层次人力资本储备。唯有如此,我国才能形成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普惠性人力资本、以高层次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以高质量就业促进人民收入增加、以人民收入增加助力共同富裕的可持续运行机制。

02

定向式技能培训供给



共同富裕的实现,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群体尤其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旨在增收致富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区域性的整体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站在新的历史关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后脱贫时代国家改革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然而,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5000元的有6.9亿人,90%以上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不到10%;从收入差距看,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是低收入群体的3倍,高收入群体人均收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2.7倍、低收入群体的8.1倍;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中,城镇居民为60%、农村居民为41%。不难看出,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收入、较脆弱、易返贫等重点群体能否稳定就业以及收入能否实现稳步增长。在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能否稳定就业并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取决于这些群体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尤其是具备获得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为此,基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加大定向式技能培训供给,提供各类群体适应企业生产技术及工艺更新的技能培训,是有效赋能各类群体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国家也已为此进行了战略布局。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青年、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他群体等重点群体的专项技能、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以为这些群体获得技能提供政策性保障,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工业发达国家多以企业内培训或企业间联合培训的形式为员工保持技术更新提供制度化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较好地满足大规模技能更新培训的社会性需求。因为这些群体大多具有共同的诉求,即普遍需要更新就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定向式培训在促进培训对象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衔接方面更有优势,因此,目标群体参与度相对较高,成为一些国家解决失业、促进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就业市场和职业环境并非静止而是处于变动之中,面向群体的定向式培训需要在现实性与超前性之间保持平衡,既能满足现实之需,又能适当考虑相应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在服务对象、目标岗位和内容标准确定上,技能培训既应立足当前现实状况以考虑基础性,又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而突出引领性。从赋能共同富裕的角度看,面向群体的培训应注重对接相应行业的技术变革方向,提升目标群体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确保培训对象与技术技能更新保持同步,以增加其收入进而迈向中高等收入群体。

03

高质量教育资源扩充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与时俱进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的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以潜在和现实劳动力为对象,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术技能为目标,以便更加公平、均衡地让全体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分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追求富裕生活的能力。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也必将更加有利于社会劳动力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充实及个人价值,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事实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有效增强中低收入群体获取优质就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得作为劳动者的社会成员普遍通过创新性劳动迈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面向共同富裕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充关键在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提升就业层次,优化人力资本供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一是应科学确立扩充重点。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扩充应以本科阶段教育为重点,以稳步扩大职业本科为方向,整合各类本科院校资源,扩大职业教育专业、招生和学位规模,以为潜在劳动力获得优质人力资本提供资源和机会。二是应合理架构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路径。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应以中低收入群体为服务对象,核心任务是开发这些群体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面向新兴产业和职业开设专业和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以储备产业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中技术工人再就业。三是要精准定位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目标。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根本上致力于持续提升较脆弱、低收入、易返贫群体的收入,确保其跨入中高收入群体水平,主要渠道则是为这些重点群体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服务。四是形成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机制。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扩充要推动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开发,特别是重点群体高品质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其分享和获取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优质就业机会,促进体面就业,进而整体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分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需求共同规定了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向度,亦为职业教育当下的时代使命和社会功能。发挥好职业教育的这一功能和使命,我们亟须对照需求,认真反思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短板,认清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二、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面对以上时代需求,科学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是确立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发力点的依据。增加已脱贫人口收入以防返贫,促进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进而跨入中等收入群体,成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疫情冲击仍在持续、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仍处于爬坡过坎的背景下,稳住岗位与促进增收受经济增速放缓约束,加之职业教育为经济动能转换提供人才保障、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两者负向叠加制约着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功能价值的实现。

01

人力资本开发面临供给滞后与特色不足

双重挑战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办学规模、内涵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从外部环境看,随着技术与产业互动的深刻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双重约束,经济发展模式正加速从资源带动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引发工作岗位职责与内容的变化,需要劳动者新的职业能力结构和更高层次的能力水平,职业教育面临调整专业以适应新产业、更新技术技能以适应新工艺要求的挑战。如何提供更具适应性的人力资本,是职业教育需要面对和分析的重要问题。加之自身所固有、难以根本解决的满足需求滞后性的难题,在技术更新更为频繁、能力要求愈益严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如何适应产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相较于新的、更为复杂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供给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和个体体面就业的现实需要。此外,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层次而非类型教育存在,其自身的体系架构尚未真正构建,标准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培养模式尚未完全确立,特色发展尚未普遍实现,参照普通教育办学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深层原因。作为人力资本开发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面向特定职业领域的专用性、服务区域经济的地方性和面向实践的应用性等特征和优势还没有真正得到彰显。概言之,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供给在时效和特色方面还难以支撑劳动者体面就业和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

02

职业技能培训面临项目制下稳定性差

的现实阻碍



面向特定群体尤其是贫弱群体,国家提供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众多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贡献了职教力量。就实质而言,低收入脆弱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虽然规模和形态会有变化,但作为一个群体不会消失,仍将长期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2019年全球31%的年轻女性和14%的年轻男性没有就业、接受教育或培训,太多的人被困在低技能工作的弱势就业中,12%的就业青年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因部分已脱贫地区和人口中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就业不够稳定、政策性收入占比高等多方原因,已脱贫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然而,面向这些特定群体提供的职业教育项目是阶段性的,面向贫弱群体的项目存在重复设计、延续性差、质量不高等问题,往往随着政策调整而变化,稳定性和持续性明显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长期稳定的项目。部分项目即便有后续跟进,但对项目实施者和对象而言,这种项目化的治理模式仍然暗含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未能带来长期的稳定性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虽然推出了众多项目但只有为数甚少的项目(比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因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科学的组织管理、严密的质量监控而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项目随着政策周期的结束而退出。其结果是,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难以形成有效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形成面向重点群体的职业教育品牌项目和公共服务支持。

03

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职前职后脱节

结构困境



现代技术革命下的职位提升包含了一系列职业训练和继续培训。这里的职位不仅仅指各种组织中的管理职务,还包括各行各业中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质上是指生涯发展中的一系列岗位和职位的组合。由于受技术的广泛影响,而技术本身处于发展之中,这客观上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持续的技能培训以使其适应岗位变化。促进个体融入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仅是面向体面就业的,而且是面向职业发展的,因此是服务终身的,这要求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内容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基本原因在于,生涯发展中个体所处的职业环境处于持续变化之中,个体很可能会多次陷入职业上的不利处境,需要社会化的制度支持。该方面较为成功的英国,通过构建面向全民、辐射终身、多元共治、权责对应的公民技能权利体系,支持处境不利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改善生活。反观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前的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与之相反,职后技能培训的建设则较为滞后,体系架构、服务面向、公共属性、品质特色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系统性失衡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政策支持多而法律保障少;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后培训多而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少;面向学龄人口的职业教育覆盖面广而面向非学龄人口的覆盖面窄;针对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多而针对普通群体的政策支持少;面向特殊群体的以政府财政供给为主而面向普通群体的则以市场调节为主;等等。

以上困境既制约了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共同富裕进程中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作用,亟须我们立足现实困境,找准突破点,形成明确的推进策略。

三、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推进策略

从供求匹配看,更好发挥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功能作用,应以共同富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确定供给内容的依据。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对比共同富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客观分析职业教育满足需求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正是发展面向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需要克服的短板。以此为依据,我们便可明确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推进策略。

01

兼顾人力资本开发质量与特色

以赋能高质量就业



共同富裕的实现,体面就业是总要求,创新性劳动是主渠道,优质人力资本是动力源。优质人力资本意味着质量与特色并重。由于职业教育根本上服务于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有赖于劳动者的体面就业,支撑劳动者体面就业的人力资本开发需要权衡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和质量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行为。随着技术、职业和岗位变革速度日益加快,致力于促进体面就业的职业教育只有静态的视角、只关注劳动力市场现在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动态的视角、关注未来的技能需求,而且要提供一系列的学习项目来支持这些需求。换言之,赋能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应有超越眼前需求的长远规划。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供给现状,为实现赋能体面就业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职业教育供给应兼顾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与特色,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学龄人口提供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开发服务。我国要适度扩大职业教育专业博士和硕士招生规模,扩大高端应用人才供给;完善激励政策,营造多主体共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环境,优化本科层次人力资本结构;完善长学制特色应用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形成较高层次和适应需求的人力资本开发和储备体系。二是加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突出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特征,为学龄人口提供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与就业需求相对应的职业教育。考虑到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对职业产生的综合影响,职业教育在内容结构上应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教学,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和基本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突出面向同一职业领域中的不同岗位的基础能力而非具体的技能训练,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岗位群而非具体岗位需求,增强发展韧性和后劲。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为学龄人口提供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存在于特定区域并与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服务于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培养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关键。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坚持区域化的办学导向既可避免供给中的同质化问题,又可提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形成特色化的发展模式。高层次、有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劳动者体面就业的实现,而且可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和人才支撑。

02

强化定向式技能培训供给

以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



新时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但“提低”是共同富裕当中的关键点和最大难点,也是贯穿共同富裕全程的底线任务。从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收入分布看,2019年全国低收入人群大约为9亿人,占全国人口约64%,有大约1亿人的月收入不足500元,有3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从以上现实数据看,低收入群体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也是增加社会公正和发展韧性、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在具体行动层面,我国应立足当前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面向低收入群体强化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一是明确目标。职业技能培训要以低收入群体为对象,以职业能力更新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实施技能培训、掌握生存技能为载体,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激发增收潜能、促进体面就业和增收致富为目标。二是分类推进。一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应面向企业在岗人员,统筹企业生产升级的技术更新与低收入劳动者增收的技能提升需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现有项目结合。这既能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又能降低企业人力培训支出,支持企业面向在职员工提升岗位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面向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转业军人、待业人员等社会潜在就业群体,我国应运用社会化机制,整合公私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源,立足市场和就业需求,加大技能培训供给,提供旨在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的技能培训服务。同时,我国要加大对职业院校履行社会培训法定职责的督导检查,围绕乡村经济振兴和产业振兴需要,以乡村产业工人、农村转移务工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生产经营人员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引领乡村致富,带动农民增收。

03

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衔接贯通

以赋能生涯发展



由于职业对技能的需求在内容上趋于精细化、结构上趋于复合化、层次上趋于高级化,终身化成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适应技能新需求的内在要求。个体在生涯发展中需要不断接受新的培训才能适应不断涌现的职业变化,这也是“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强调将教育视为获得技能和权利的途径”的重要原因,建立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成为国内外普遍的诉求。因应这一诉求,我们需要以社会化的制度安排来加以应对,以为个体生涯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阐明了终身技能培训的实施路径和目标。从长远发展看,对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为未来产业培养人才,帮助员工尽快胜任未来产业中扮演的新角色,并减少与未来产业发展相伴随的失业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应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契机,针对终身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中职前学历教育较强、职后技能培训较弱,内容互相割裂等根本问题,前后两端发力,相向而行实现融合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赋能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有效参与社会发展,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学校职业教育要着力提升供给质量。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我国要加快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要加大职教本科学位供给力度,加快扩大优质高职院校办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同时,职业院校应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突破基于单一岗位或单项技能训练束缚,以岗位群为依据拓宽技术技能训练宽度,增强学生发展韧性和适应能力。二是职业教育培训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我国要统筹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统领,健全完善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技能培训供给质量,拓展技能培训模式,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三是构建学历与技能等值的国家保障制度。社会分配结构优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学历和技能等知识生产要素的社会回报环境,突破固有的重学历资历、轻能力实力等不合理分配取向,将学历和技能视为现代社会同等重要的知识生产要素。

分享、点赞和再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瞿连贵: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瞿连贵,邵建东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