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城智造之“智”

宣城发布 2024-04-12




  今天,推出《“字”读宣城》系列第四篇特稿《宣城智造之“智”——我市加快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综述》。





宣城智造之“智”

——我市加快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综述

■本报记者 谭艺莹 余健

华晟新能源不断打破并刷新M6高效异质结电池世界纪录;

博瑞特热能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广信农化获批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致力解决我国四氯化锡还原技术“卡脖子”难题;

……

金属光泽与智慧光芒交相辉映,机器轰响与字节跳动共振共鸣。寒潮来袭,宣城“智”造依然热能强劲。

华晟第二车间生产场景。全媒体记者 戴巍 摄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将“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作为“七个强市”奋斗目标之一。立足新起点,从“制造”迈向“智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锚定目标,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宣城苦练内功,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智”感满满——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6户,居全省第3位;总数2224户,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4.3个百分点、达34.1%。

1-1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41.8%,居全省第5位。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规上工业增加值达56.7%,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居全省第5位;

全市新增1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居全省第3位;新增15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居全省第4位;新增8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居全省第3位。

实施新一轮“千企升级”技改项目210个,2023年计划投资175.58亿元,1-11月完成投资160.5亿元。

……

有“智”者,事竟成。加快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正成为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


创新驱动 出奇“智”胜

从两次濒临倒闭,到研发成果打破我国高端轴承钢长期依赖进口局面、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民营企业税收贡献50强,这20年转型发展之路,让富凯特材总经理林立洲深知:“不创新肯定死,企业要活着,唯有科技创新。”

富凯特材生产车间。

惟创新者强。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动力”,出奇“智”胜,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而企业发力,离不开政策加力。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更进一步,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紧扣“科创+产业”,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制造业“含新量”倍增,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第5位。

以创新赢市场,制度化引导规上企业抢占“智”高点——

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全面完成“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10亿元以上无创新成果的规上制造业企业”的“三清零”行动。

在该行动推动下,安徽新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1000平方米研发中心、300平方米的试制车间,开展研发项目5个以上,研发费用预计突破1500万元,重点研发“屏蔽X射线与伽马射线及混合场辐射的亚克力板材制备关键技术”项目,力争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防辐射有机玻璃材料。总经理周心刚表示:“创新性强的产品才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专注铸专长,塑优培强“小巨人”发挥大能量——

我市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印发《宣城市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从梯度培育、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等八个方面支持企业发展,设立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工艺提升、装备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精特新企业欣欣向荣、量质齐升,成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33户、全省第6位,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381户、全省第5位,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总数达31户、全省第5位。

以“科创飞地”高筑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招贤台”——

9月22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松江揭牌正式启用。目前,已有华晟新能源、安徽奥吉、先进光伏研究院、海螺建筑光伏、开盛新能源等13家企业入驻中心。“研发在沪、生产在宣,孵化在沪、落地在宣,引才在沪、用智在宣,总部在沪、投资在宣”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为我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新空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揭牌。

“数智”之光 实力出圈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所需。

与此同时,宣城的中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95%以上,可谓“铺天盖地”。如何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众多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亟待宣城破题。

8月18日,市委书记李中在市区调研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时强调,要深化工业互联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智”变,应万变。

9月20日至24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召开。会上发布了《企业工业互联网转型水平评测规范》,集结了企业上云、设备互联、5G应用、数据治理、低碳降耗等多领域37个评测标准。这一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宣城市经信局与宣城电信联合起草的规范,也是全省首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团体标准。

正是依托这套标准,我市对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痛点难点“把脉问诊”,摸清全市“家底”。目前已为全市2159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2.0,为390户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3.0,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诊断数量居全省前列。

会上我市还获评2项省级荣誉:宣城“工业大脑”获评省级重点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宣城电信为中鼎密封件打造5G智能制造项目,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案例。

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在宣城召开,我市作典型发言,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宣城“工业大脑”、华晟新能源、中鼎密封件、捷配工业互联中心等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企业、项目。

捷配工业互联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创成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124户、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2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5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数智”之光耀眼夺目,“宣城智造”实力出圈。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落子稳准、步步有戏。越来越多企业装上“数字引擎”,尝到“甜头”、享受红利,宣城制造业“含金量”不断攀升。

——强支撑。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8个方面多维度助力企业“数字蝶变”。

——夯基础。推进5G基站建设,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100%行政村开通5G信号,积极争创国家“千兆城市”,网络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引导1315户企业入驻安徽移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推动实现苏皖合作示范区内企业互联、数据共享。

——优服务。遴选专业机构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已兑现项目1512个、奖补资金3.21亿元。支持宣城电信在开发园区成立数字化转型驻点服务中心,200余位专业人员“面对面”贴身服务,驻园区服务团队走访企业超过3700户。

——建平台。区域型平台宣城“工业大脑”目前入驻企业超500户、连接设备41227台。帮助捷圆电子成功争创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上游协同制造工厂及供应商超过2500家。中鼎密封件“鼎造智云”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全球工厂,赋能上下游企业1200余户。

——加“数”跑。在全市范围内梳理出390个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库,实行“专班+专员+专策”推进机制,启动294个项目的数字化改造。会同羚羊平台组织本地服务商和企业开展培训,全市1885户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软件包免费应用,时序进度居全省前列。

——促“智”变。数“智”赋能、量“智”齐升的案例比比皆是:柏维力通过数字化改造贯通了研发、生产、管理和仓储等业务系统,产品入库合格率从91%提升到99%以上;南方化工泵业通过工业软件应用有效缩短订单交付和整机零件配套时限,平均产量提升了12%;万方织染运用数字化对生产设备运行效率、故障率分析和回溯,改造后天然气消耗量下降约10%,年节约费用约600万元;宣酒集团依托产线生产数据采集,提升了生产和销售的同步性,企业销售同比增长31%……

柏维力生物数字化改造车间。

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勇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抓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执绿为笔 “智”绘未来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道数学题,低消耗、低排放是减法,高效率、高效益是加法。

我市工业起点低、基础薄弱,工业经济结构偏“重”。“双碳”目标引领下,这道数学题成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先来看看企业如何作答——

今年,广德南方水泥实施了预热器节能降耗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5762.14万元,将原来的五级预热器改造成六级预热器,分解炉炉容由1200立方米增加至3500立方米,熟料标准煤耗下降11kg/t,每年可节约2万吨标准煤。

广德南方水泥。

宣城海螺实施了窑综合节能降耗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9896.4万元,将原来的五级预热器改造成六级预热器,分解炉炉容由1550立方米增加至3200立方米,蓖冷机由三代改为四代,技改后吨熟料标准煤耗下降7.5kg,吨熟料综合电耗下降7kWh,每年可节约1.5万吨标准煤。

从“灰色制造”迈向“绿色智造”,宣城执高质量发展的如椽大笔,始终冷静认真——

“分子”“分母”齐发力,一方面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另一方面推动产品创新,提升单位能耗效益。随着广德南方水泥预热器改造提升、宣城海螺2号线综合能效提升、宁国水泥厂3号线综合能效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开始发挥节能降耗效益,今年我市普钢企业、特钢企业平均综合能耗均下降到标杆水平。

同时做好“加减法”,强化重点企业用能管理,实施“为企服务专项行动”,对75户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帮助企业查找能源利用短板弱项,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

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户,居全省第2位;总数22户,居全省第4位。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1户,总数达到44户,新增数、累计数均居全省第二位。国家绿色设计产品总数39种,居全省第2位;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新增1家,总数4家,居全省第3位。宁国经开区成功跻身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

厚植生态底色,制造业“含绿量”更足。今年1-10月,我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5%,高出安徽省平均降幅6个百分点,降幅居全省第2位。今年底,我市将提前完成省定“十四五”目标任务。

“智”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智能绿色制造强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智”造更大新优势、更强新动能、更广新空间,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上,宣城加压奋进、久久为功,矢“智”前行、“智”在必得。



温馨提示:《"字"读宣城》系列更多特稿,请看左下角“合集”。


来源 | 宣城发布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谭艺莹  余健
图片 | 市经信局提供
编辑 | 张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最新公告

暂停通告!宣城人要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