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城“氧”你 ——刷屏了!

宣城人都爱看的 宣城发布 2024-04-12
天然氧吧何处寻?醉里宣城不知归
11月29日
安徽省宣城市“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
在宣城绩溪县举行
宣城成为安徽唯一、
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多家央媒、省媒
纷纷聚焦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宣城获评全国“天然氧吧城市”

今日(12月3日) 安徽日报头版聚焦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本报讯(记者 张敬波)近日,宣城“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绩溪县举行,该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七个“天然氧吧城市”。

“中国天然氧吧”是中国气象局首批气候生态品牌之一,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以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

近年来,宣城市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到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全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

来源:安徽日报




全国第7个“天然氧吧城市”在宣城授牌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安徽首个“天然氧吧城市”落户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11月29日,安徽宣城“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宣城绩溪县举行。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仪式上介绍,目前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已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实现了天然氧吧“全覆盖”。这也是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授的城市。

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中国天然氧吧”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助力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

将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近年来,宣城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宣城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光电61.9万千瓦,光伏项目12个;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相继推进。

宣城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同时,不断加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在宣城郎溪县,定埠港正全力打造成“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是宣城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数据显示,宣城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位居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位居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位居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位居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位居全省第二。如今,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安徽宣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滑动阅读全文↓↓↓


图为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初冬时节,绿地、蓝天,白云、清水共同绘就出一幅“宣纸上的山水画卷”,安徽省宣城市“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近日在绩溪县举行。

“中国天然氧吧”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

据了解,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下,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

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3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安徽宣城市成功获评“天然氧吧城市”

滑动阅读全文↓↓↓


11月29日,安徽省宣城市“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宣城绩溪县举行,标志着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已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实现了天然氧吧“全覆盖”。

中国天然氧吧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进一步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气候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最活跃、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知的新场景。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擦亮“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更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群众。

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下,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记者 朱立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宣城获授“天然氧吧城市”

滑动阅读全文↓↓↓


天然氧吧何处寻?醉里宣城不知归。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

△旌德县白地镇汪村

11月29日上午,宣城“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绩溪举行,宣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含氧量也是含金量,这是宣城市继获得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多个“国字号”殊荣之后,新增添的又一张重量级生态名片。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

△宣城获得“天然氧吧市”称号

近年来,宣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今年前三季度,宣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向好情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二,同时是全省唯一获评全国2023年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立方厘米以上,空气质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的标准,成为了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

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

△宣城市绩溪县


来源:“央媒看皖”微信公众号




安徽宣城: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滑动阅读全文↓↓↓


11月29日,安徽宣城“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宣城绩溪县举行。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仪式上介绍,目前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已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实现了天然氧吧“全覆盖”。

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中国天然氧吧”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助力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

将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近年来,宣城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宣城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光电61.9万千瓦,光伏项目12个;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相继推进。

此外,宣城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同时,不断加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在宣城郎溪县,定埠港正全力打造成“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是宣城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数据显示,宣城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位居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位居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位居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位居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位居全省第二。如今,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今年,宣城市入选“中国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

逐“绿”前行 提升城市颜值

夜色初降,灯光映衬下的宣城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宛如一幅夜间画轴,美不胜收。冬日傍晚,市民们沿着青石阶漫步在环河绿道,光影在树木花草间流动,碧水涟漪间“灯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

这里曾经叫作“黄泥巴坎子”,是城市建成区里的一块荒地,杂草丛生。短短几年时间,通过适宜性开发,建成了以湖景为核心,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生态游赏的约1120亩生态绿地,市区“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规划逐步变为实景。

“原先散步都会避开这个区域,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和老伴来转转。”家住附近小区的张阿姨这样说。她眼中的城市变迁,正印证了宣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的铿锵脚步。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宣城“逐”绿前行,持之以恒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实现“推门见景”。

回首创建路,郁郁满芳华。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城市名片”持续扩展。宣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绩溪、旌德相继被评为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园林绿化提升覆盖。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林草兴则生态兴,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626公顷,公园绿地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扎实推进共保联治。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宣城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聚力把宣城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也是宣城“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生态新篇章。

向“美”进发 氧润生态宣城

湖水清澈,江波荡漾。初冬时节,走进宣州区南漪湖边,一幅山水相融、恬静唯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的水面周围曾有众多畜禽养殖点,湖区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生态造成很大影响。

为全面改善南漪湖周边水环境,宣城组织开展了南漪湖清理养殖等专项行动,解决涉及相关河湖问题90余处,探索出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推进了生态精准修复,也开启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现在南漪湖的水清了、岸绿了,周边环境越来越美。”说起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附近群众纷纷称赞。

这,只是宣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宣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坚持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理念,擦亮“天然氧吧”金字招牌。

——“宣城蓝”由“浅”走“深”。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宣城自然条件优越,各县气候舒适期普遍在6个月至9个月,空气质量达“良”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均在90%以上,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cm³以上,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稳居全省第二,“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河湖水质从“良”到“优”。水是三江之源,山高水长、源头活水,水阳江、青弋江穿流而过。七个县市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与此同时,全市扎实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宣城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山青、水净、天蓝、气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全市上下立足挖掘旅游资源,建成4A级景区15家,5A级景区1家。宣城正努力让“旅游走廊”成为“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

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山林更绿,城市更美,“氧吧”惠民、富民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用“森”呼吸 解码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宣城的,不仅是一方山水的美丽颜值,更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

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千亩香榧基地,一片片香榧树枝繁叶茂。

2016年,柳溪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把荒山开发为香榧种植基地。“去年,香榧树首次挂果,一共收了4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长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吕伏友说,“香榧加工后,除了在本地售卖,还售往宁国、浙江宁波等地,今年香榧鲜果12元一斤,干果可以卖到100多元一斤,等到盛果期,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2021年,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柳溪村正式挂牌成立。近年来,柳溪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接下来,柳溪村还会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4大基地与相关体育产业、生态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旌溪谷”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柳溪村的故事”,也是宣城探索“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正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磁力”更强。

——打造绿色出行环境。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推广低碳运输,让更多市民参与绿色低碳出行。一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比例,加大市区出租汽车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去年共完成360艘船舶改造任务,建设岸电设施37套,实现“一泊位一岸电”。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绿色设计产品39种、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44家;已组织认定38家市级绿色工厂。

——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推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积极争创重大产业基地。推进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广德PCB、郎溪智能物流装备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推进宣州生物医药、新型催化剂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打造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修订完善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光电61.9万千瓦、12个光伏项目,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相继推进。

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千年诗意和江南烟雨的生态画卷,勾勒出宣城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更书写了“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生态成绩单。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富氧宣城”正在大放异彩。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天然氧吧何处寻?醉里宣城不知归。

立冬时节、暖阳高照、河湖水秀、城市绿美。初冬的宣城,绿地、蓝天,白云、清水共同绘就出一幅“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漫步城市,碧水盈盈,阵阵清风送来草木的香气,每一次呼吸都有“洗肺”般的享受。

中国天然氧吧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进一步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气候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最活跃、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知的新场景。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擦亮“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更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下,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

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

逐“绿”前行 提升城市颜值

夜色初降,灯光映衬下的宣城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宛如一幅夜间画轴,美不胜收。冬日傍晚,市民们沿着青石阶漫步在环河绿道,光影在树木花草间流动,碧水涟漪间“灯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

这里曾经叫作“黄泥巴坎子”,是城市建成区里的一块荒地,杂草丛生。短短几年时间,通过适宜性开发,建成了以湖景为核心,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生态游赏的约1120亩生态绿地,市区“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规划逐步变为实景。

“原先散步都会避开这个区域,现在每天晚上都会老伴来转转。”家住附近小区的张阿姨这样说。她眼中的城市变迁,正印证了宣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的铿锵脚步。

春宜踏青赏花、夏可避暑观星、秋有纳气采摘、冬能健走玩雪……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宣城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宣城 “逐”绿前行, 持之以恒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实现“推门见景”。

回首创建路,郁郁满芳华。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城市名片”持续扩展。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2018年美丽山水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绩溪、旌德相继被评为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园林绿化提升覆盖。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林草兴则生态兴,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3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扎实推进共保联治。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宣城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聚力把宣城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也是宣城“天然氧吧”创建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既是宣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亮丽特色。如今的宣城正牢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生态新篇章。

向“美”进发 氧润生态宣城

湖水清澈,江波荡漾。初冬时节,走进宣州区南漪湖边,一幅山水相融、恬静唯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的水面周围曾有众多畜禽养殖点,湖区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生态造成很大影响。

为全面改善南漪湖周边水环境,市区联合组织开展了南漪湖清理养殖等专项行动,解决涉及相关河湖问题90余处,探索出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推进了生态精准修复,也开启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现在南漪湖的水更清、岸更绿了,周边环境也越来越美。”说起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附近群众纷纷称赞。

这,只是宣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我见青山多妩媚,一城山水满城诗。

生态环境良好是宣城的品牌和后发优势。近年来,宣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坚持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理念,把“天然氧吧城市”的金字招牌擦的更亮。

——“宣城蓝”由“浅”走“深”。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宣城自然条件优越,各县气候舒适期普遍在6-9个月,空气质量达“良”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均在90%以上,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cm3以上,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稳居全省第二,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宣城的空气质量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的标准,“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河湖水质从“良”到“优”。水是三江之源,山高水长、源头活水,水阳江、青弋江穿流而过。七个县市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昔日荒地化“芜”为“沃”。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全市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超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矿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自然保护地保护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全市扎实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宣城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山青、水净、天蓝、气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全市上下立足挖掘旅游资源,建成4A级景区15家,5A级景区1家。宣城正努力让“旅游走廊”成为“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

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山林更绿,城市更美,“氧吧”惠民、富民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用“森”呼吸 解码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宣城的,不仅是一方山水的美丽颜值,更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

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千亩香榧基地,一片片香榧树枝繁叶茂。

2016年,柳溪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把荒山开发为香榧种植基地。“去年,香榧树首次挂果,一共收了4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长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吕伏友说,“香榧加工后,除了在本地售卖,还售往宁国、浙江宁波等地,今年香榧鲜果12元一斤,干果可以卖到100多元一斤,等到盛果期,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2021年,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柳溪村正式挂牌成立,近年来,柳溪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接下来,柳溪村还会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4大基地与相关体育产业、生态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旌溪谷”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柳溪村的故事”,也是宣城探索“两山”理论的鲜活注脚。

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正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磁力”更强。

——打造绿色出行环境。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推广低碳运输,让更多市民参与绿色低碳出行。一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比例,加大市区出租汽车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去年共完成360艘船舶改造任务,建设岸电设施37套,实现“一泊位一岸电”。值得一提的是,郎溪定埠港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目前已成为宣城市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全省第二);已组织认定38家市级绿色工厂。

——大力发展战新兴产业。推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积极争创重大产业基地。推进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广德PCB、郎溪智能物流装备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推进宣州生物医药、新型催化剂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打造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修订完善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光电61.9万千瓦、12个光伏项目,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相继推进。

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真正让群众获得了满满幸福感、安全感。

千年诗意和江南烟雨的生态画卷,勾勒出宣城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更书写了“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生态成绩单。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富氧宣城”正在大放异彩。(徐晨)


来源:央广网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天然氧吧何处寻?醉里宣城不知归。

立冬时节、暖阳高照、河湖水秀、城市绿美。初冬的宣城,绿地、蓝天,白云、清水共同绘就出一幅“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漫步城市,碧水盈盈,阵阵清风送来草木的香气,每一次呼吸都有“洗肺”般的享受。

中国天然氧吧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进一步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气候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最活跃、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知的新场景。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擦亮“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更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下,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

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

逐“绿”前行 提升城市颜值

夜色初降,灯光映衬下的宣城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宛如一幅夜间画轴,美不胜收。冬日傍晚,市民们沿着青石阶漫步在环河绿道,光影在树木花草间流动,碧水涟漪间“灯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

这里曾经叫作“黄泥巴坎子”,是城市建成区里的一块荒地,杂草丛生。短短几年时间,通过适宜性开发,建成了以湖景为核心,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生态游赏的约1120亩生态绿地,市区“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规划逐步变为实景。

“原先散步都会避开这个区域,现在每天晚上都会老伴来转转。”家住附近小区的张阿姨这样说。她眼中的城市变迁,正印证了宣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的铿锵脚步。

春宜踏青赏花、夏可避暑观星、秋有纳气采摘、冬能健走玩雪……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宣城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宣城 “逐”绿前行, 持之以恒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实现“推门见景”。

回首创建路 郁郁满芳华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城市名片”持续扩展。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2018年美丽山水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绩溪、旌德相继被评为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园林绿化提升覆盖。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林草兴则生态兴,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3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扎实推进共保联治。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宣城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聚力把宣城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也是宣城“天然氧吧”创建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既是宣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亮丽特色。如今的宣城正牢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生态新篇章。

向“美”进发 氧润生态宣城

湖水清澈,江波荡漾。初冬时节,走进宣州区南漪湖边,一幅山水相融、恬静唯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的水面周围曾有众多畜禽养殖点,湖区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生态造成很大影响。

为全面改善南漪湖周边水环境,市区联合组织开展了南漪湖清理养殖等专项行动,解决涉及相关河湖问题90余处,探索出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推进了生态精准修复,也开启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现在南漪湖的水更清、岸更绿了,周边环境也越来越美。”说起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附近群众纷纷称赞。

这,只是宣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我见青山多妩媚,一城山水满城诗。

生态环境良好是宣城的品牌和后发优势。近年来,宣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坚持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理念,把“天然氧吧城市”的金字招牌擦的更亮。

——“宣城蓝”由“浅”走“深”。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宣城自然条件优越,各县气候舒适期普遍在6-9个月,空气质量达“良”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均在90%以上,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cm3以上,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稳居全省第二,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宣城的空气质量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的标准,“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河湖水质从“良”到“优”。水是三江之源,山高水长、源头活水,水阳江、青弋江穿流而过。七个县市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昔日荒地化“芜”为“沃”。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全市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超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矿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自然保护地保护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全市扎实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宣城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山青、水净、天蓝、气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全市上下立足挖掘旅游资源,建成4A级景区15家,5A级景区1家。宣城正努力让“旅游走廊”成为“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

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山林更绿,城市更美,“氧吧”惠民、富民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用“森”呼吸 解码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宣城的,不仅是一方山水的美丽颜值,更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

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千亩香榧基地,一片片香榧树枝繁叶茂。

2016年,柳溪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把荒山开发为香榧种植基地。“去年,香榧树首次挂果,一共收了4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长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吕伏友说,“香榧加工后,除了在本地售卖,还售往宁国、浙江宁波等地,今年香榧鲜果12元一斤,干果可以卖到100多元一斤,等到盛果期,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2021年,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柳溪村正式挂牌成立,近年来,柳溪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接下来,柳溪村还会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4大基地与相关体育产业、生态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旌溪谷”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柳溪村的故事”,也是宣城探索“两山”理论的鲜活注脚。

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正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磁力”更强。

——打造绿色出行环境。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推广低碳运输,让更多市民参与绿色低碳出行。一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比例,加大市区出租汽车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去年共完成360艘船舶改造任务,建设岸电设施37套,实现“一泊位一岸电”。值得一提的是,郎溪定埠港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目前已成为宣城市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全省第二);已组织认定38家市级绿色工厂。

——大力发展战新兴产业。推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积极争创重大产业基地。推进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广德PCB、郎溪智能物流装备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推进宣州生物医药、新型催化剂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打造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修订完善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光电61.9万千瓦、12个光伏项目,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相继推进。

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真正让群众获得了满满幸福感、安全感。

千年诗意和江南烟雨的生态画卷,勾勒出宣城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更书写了“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生态成绩单。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富氧宣城”正在大放异彩。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

滑动阅读全文↓↓↓


原标题:诗意栖居 氧润宣城(主题)

——宣城市创建天然氧吧城市工作纪实(副题)

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基础。近年来,宣城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样本。

2017年,绩溪县在全省率先获批“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2年,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安徽省首个“大满贯”地级市。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

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

逐“绿”前行 提升城市颜值

夜色初降,灯光映衬下的宣城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宛如一幅夜间画轴,美不胜收。冬日傍晚,市民们沿着青石阶漫步在环河绿道,光影在树木花草间流动,“灯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

这里曾经叫作“黄泥巴坎子”,是城市建成区里的一块荒地,杂草丛生。短短几年时间,通过适宜性开发,建成了以湖景为核心,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生态游赏的约1120亩生态绿地,市区“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规划逐步变为实景。

“原先散步都会避开这个区域,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和老伴来转转。”家住附近小区的张阿姨这样说。她眼中的城市变迁,正印证了宣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的铿锵脚步。

春宜踏青赏花、夏可避暑观星、秋有纳气采摘、冬能健走玩雪……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宣城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宣城 “逐”绿前行, 持之以恒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实现“推门见景”。

回首创建路,郁郁满芳华。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城市名片”持续扩展。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2018年美丽山水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绩溪、旌德相继被评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园林绿化提升覆盖。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林草兴则生态兴,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3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扎实推进共保联治。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宣城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聚力把宣城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也是宣城“天然氧吧”创建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既是宣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亮丽特色。如今的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生态新篇章。

向“美”进发 氧润生态宣城

湖水清澈,江波荡漾。初冬时节,走进宣州区南漪湖边,一幅山水相融、恬静唯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的水面周围曾有众多畜禽养殖点,湖区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生态造成很大影响。

为全面改善南漪湖周边水环境,市区联合组织开展了南漪湖清理养殖等专项行动,解决涉及相关河湖问题90余处,探索出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推进了生态精准修复,也开启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现在南漪湖的水更清、岸更绿了,周边环境也越来越美。”说起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附近群众纷纷称赞。

这,只是宣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我见青山多妩媚,一城山水满城诗。

生态环境良好是宣城的品牌和后发优势。近年来,宣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坚持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理念,把“天然氧吧城市”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宣城蓝”由“浅”走“深”。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宣城自然条件优越,各县气候舒适期普遍在6至9个月,空气质量达“良”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均在90%以上,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cm³以上,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稳居全省第二,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河湖水质从“良”到“优”。水是三江之源,山高水长、源头活水,水阳江、青弋江穿流而过。七个县市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昔日荒地化“芜”为“沃”。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全市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超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矿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自然保护地保护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全市扎实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宣城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山青、水净、天蓝、气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全市上下立足挖掘旅游资源,建成4A级景区15家,5A级景区1家。宣城正努力让“旅游走廊”成为“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

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山林更绿,城市更美,“氧吧”惠民、富民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用“森”呼吸 解码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宣城的,不仅是一方山水的美丽颜值,更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

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千亩香榧基地,一片片香榧树枝繁叶茂。

2016年,柳溪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把荒山开发为香榧种植基地。“去年,香榧树首次挂果,一共收了4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长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吕伏友说,“香榧加工后,除了在本地售卖,还售往宁国、浙江宁波等地,今年香榧鲜果12元一斤,干果可以卖到100多元一斤,等到盛果期,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2021年,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柳溪村正式挂牌成立,近年来,柳溪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接下来,柳溪村还会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4大基地与相关体育产业、生态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旌溪谷”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柳溪村的故事”,也是宣城探索“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正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磁力”更强。

——打造绿色出行环境。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推广低碳运输,让更多市民参与绿色低碳出行。一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比例,加大市区出租汽车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去年共完成360艘船舶改造任务,建设岸电设施37套,实现“一泊位一岸电”。值得一提的是,郎溪定埠港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目前已成为宣城市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全省第二);已组织认定38家市级绿色工厂。

——大力发展战新兴产业。推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积极争创重大产业基地。推进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广德PCB、郎溪智能物流装备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推进宣州生物医药、新型催化剂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打造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修订完善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光电61.9万千瓦、12个光伏项目,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相继推进。

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真正让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千年诗意和江南烟雨的生态画卷,勾勒出宣城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更书写了“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生态成绩单。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富氧宣城”正在大放异彩。(柯莹)


来源:中工网客户端




绿道青山 碧水蓝天 安徽宣城书写壮美生态画卷


滑动阅读全文↓↓↓


11月29日,安徽省宣城市“天然氧吧城市”授牌仪式在绩溪县举行。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仪式上介绍,目前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已全部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实现了天然氧吧“全覆盖”。

作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中国天然氧吧”旨在通过创建活动,发掘更多负氧离子水平较高、空气质量较好、气候环境优越、设施配套完善,适宜旅游、休闲、养生的地区,助力推动气象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宣城“逐”绿前行,持之以恒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颜值,实现“推门见景”。

逐“绿”前行 提升城市颜值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宣城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人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

“城市名片”持续扩展。宣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绿都前十强”,成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绩溪、旌德相继被评为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园林绿化提升覆盖。市区相继建成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林草兴则生态兴,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626公顷,公园绿地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

扎实推进共保联治。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宣城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聚力把宣城打造成长三角休闲度假“后花园”,生态康养“首选地”,铸就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也是宣城“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生态新篇章。

向“美”进发 氧润生态宣城

湖水清澈,江波荡漾。初冬时节,走进宣州区南漪湖边,一幅山水相融、恬静唯美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为全面改善南漪湖周边水环境,宣城组织开展了南漪湖清理养殖等专项行动,解决涉及相关河湖问题90余处,探索出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推进了生态精准修复,也开启了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现在南漪湖的水清了、岸绿了,周边环境越来越美。”说起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附近群众纷纷称赞。这只是宣城大刀阔斧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坚持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理念,擦亮“天然氧吧”金字招牌。

“宣城蓝”由“浅”走“深”。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宣城自然条件优越,各县气候舒适期普遍在6个月至9个月,空气质量达“良”及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均在90%以上,全域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在3000个/立方厘米以上,空气质量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稳居全省第二,“天然氧吧”名副其实。

河湖水质从“良”到“优”。水是三江之源,山高水长、源头活水,水阳江、青弋江穿流而过。七个县(市、区)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与此同时,全市扎实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宣城的“生态气质”持续提升。山青、水净、天蓝、气清,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全市上下立足挖掘旅游资源,建成4A级景区15家、5A级景区1家。宣城正努力让“旅游走廊”成为“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天空更蓝,河水更清,山林更绿,城市更美,“氧吧”惠民、富民效果也在逐步显现。

用“森”呼吸 解码绿色发展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宣城的,不仅是一方山水的美丽颜值,更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千亩香榧基地,一片片香榧树枝繁叶茂。2016年,柳溪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把荒山开发为香榧种植基地。“去年,香榧树首次挂果,一共收了400多斤,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长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吕伏友说,“香榧加工后,除了在本地售卖,还售往宁国、浙江宁波等地,今年香榧鲜果12元1斤,干果可以卖到100多元1斤,等到盛果期,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2021年,安徽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柳溪村正式挂牌成立。近年来,柳溪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接下来,柳溪村还会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4大基地与相关体育产业、生态旅游充分融合,打造集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旌溪谷”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活农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柳溪村的故事”,也是宣城探索“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生态优势和自然美景正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磁力”更强。打造绿色出行环境。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推广低碳运输,让更多市民参与绿色低碳出行。一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比例,加大市区出租汽车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另一方面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去年共完成360艘船舶改造任务,建设岸电设施37套,实现“一泊位一岸电”。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绿色设计产品39种、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44家;已组织认定38家市级绿色工厂。大力发展战新产业。推动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申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积极争创重大产业基地。

推进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广德PCB、郎溪智能物流装备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推进宣州生物医药、新型催化剂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打造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修订完善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光电61.9万千瓦、12个光伏项目,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相继推进。

将含氧量变“含金量”,“天然氧吧”催生绿色经济。近年来,宣城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努力形成风电、光伏产业成套及新型储能装配产业群,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宣城建成风电24.66万千瓦、光电61.9万千瓦,光伏项目12个;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18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宁国、广德、泾县等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相继推进。

此外,宣城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同时,不断加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在宣城郎溪县,定埠港正全力打造成“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是宣城探索打造的全省首创“零碳码头”“零碳船舶”。数据显示,宣城已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2家,位居全省第四;绿色设计产品39种,位居全省第二;绿色园区2家,位居全省第一;绿色供应链企业3家,位居全省第三;省级绿色工厂44家,位居全省第二。如今,宣城正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在绿水青山间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今年,宣城市入选“天然氧吧城市”,成为安徽唯一、全国第7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生态气候品牌创建有力推动了“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贡献了宣城方案和气象智慧。跨过绿道青山、穿越碧水蓝天,如今的宣城,正饱蘸绿意,书写精彩壮美的生态画卷。(记者 吴昊)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来源 | 宣城发布综合

编辑 | 张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一场走过四季的约定——

长三角市长访谈 | 对话市长何淳宽,走进“宣纸上的山水画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