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双 · 生态联盟 | 院校联呈,即将亮相!

烟囱PSA 2023-07-05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第二阶段:生态联盟

“院校联呈”项目

参与院校:

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以院校名称拼音首字母排序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1号展厅

展览时间:2021年3月5日至3月21日


继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连续5天的“湿运行”思想交锋后,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生态联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化身为了活动发生和向外辐射的基地,联合不同的结构与媒介创造线上线下社交与公共生活的新模式。


在“生态联盟”阶段,上海双年展走入高校,与上海纽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携手,将“水体”这一议题流动到当下各个学院的艺术教育领域。该项目成果将于3月5日至3月21日对公众亮相,向观众介绍这些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思想家以及行动者的丰富实践与崭新气象。



上海纽约大学


运动,记忆与地图

Movement / Memory / Mapping



项目概述:


承接并拓展本次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水体”,项目“运动,记忆与地图”将展示来自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学科的师生作品,包括艺术家书、绘画、摄影、版画、雕塑以及影像,来共同探讨身份,记忆,体验以及地域的流动性。来自艺术学助理教授Monika Lin的艺术家书和作品《球体》(Globe), 运用“起源”——一个关于在空间中被吸引力和欲望趋势,亦与算法结合的方法,去创作能够打破传统限制,拥抱流动性以及探索可能性的地图。项目中,其他绘画和影像作品,也演绎着流动的记忆以及身份这一主题。学生们将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形式和观点,诠释他们生活中重大的时刻或琐碎的时光。这些作品隐含着“流动性”这一概念,即我们的现实是由过去和当下的经验共同构建的,与此同时它也是开放的,能够重构并重新认知。总体而言,“运动,记忆与地图”可看作是一个展览、影像现场或实验室,希望创造一个“蓄水池”,提供继续探索,游历和对话的空间。


“!国美”,Maya Kramer ,颜料,纸张,墨水,银,金箔,铝上的炭,23 x 84 x 2.6 cm,2015


左:“晾衣绳”,李一昊, 朱嘉琦, 肖鸣,纸,丙烯,刨花板,摄影,45 x 25 x 3cm,2020

右:“山·水·身体”,Emma Quong,表演,视频,墨汁,水,4分20秒,2016


参与师生:

教师:Barbara Edelstein、Maya Kramer、Monika Lin (林耀明)、Alice Wang(王凝慧)、张健君

学生:窦清怡、Cici Fei、李一昊、刘子玉、瞿英子、Emma Quong、Yifan Wang、王文韬、朱嘉琦、肖鸣、Jacquelyn Zhang, Xihe Chen, Lannie Deng, Olesia Ermilov, Victoria Gong, Serena Han, Yixuan Han, Scarlett Jiang, Robin L, Rayna Li, Angel Lin, Jasmine Liu, Jeffrey Liu, Claire Nie, Maike N. Prewett, Ryan Qian, Christine Ren, Mou Tang, Jade Xia, Marco Xiao, Anna Grace Xie, Zou Xinyi, Echo Yan, Jingyi Yang, Bihang Zhang, Huanyi Zhang, Jacquelyn Zhang, Ryan Zhang, Wenjie Zhao, Vicky Zhu, Vivi Zhu.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超流体

——从上海松江水系考证出发的科幻写作视觉版图



项目概述:


“超流体”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应邀参与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之“院校联呈”的参与项目。该项目不仅契合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水体”,同时以多年积累的以上海为地点的课程创作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创作。


“超流体”项目选定在上海松江地区为调研和创作的区域,以松江自然水系脉络资源为依据展开人文历史及日常生活的田野调查。从水源水域到人文故事来展现现实生活以及后殖民文化现象,呈现自然水脉—本地人文—科幻写作之间的视觉版图,以期获得媒体的灵活运用和具身相关的表达经验。


项目于今年1月10日开启,19名学生在8名教师的指导下开启了专题创作,在松江自然水资源的谱系中自选地点后,师生们在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层面上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在项目中,创作团队将“科幻写作”拆解为感知力、写作表达力与技术运用力,以这些能量的整体输出来提升团队的写作编辑能力、拍摄捕捉能力以及硬件支配能力,以此呈现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教学方式、过程,介入社会现实的途径和表达能力。项目成果将包括前期调研信息文本、摄影、影像、声音、装置材料作品及写作和印刷物等。项目现场将看到师生们努力尝试在全因素的文本梳理中寻找流动的生存档案脉络,如我们看到的自然水系一般清澈和生生不息。


“按水的规矩来”,孔美茜、冯证羽、盛云舟,多屏影像,12分00秒,2021


“十八渡”,揭舒琪、彭成、周愫清、刘景文,摄影、文本、影像,尺寸可变,2021


“游离者”,俞璎玳、韩志超、吕苏蒙,综合媒介,尺寸可变,2021


项目团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团队

项目统筹:

胡介鸣

指导教师:

金锋 项目总指导教师

徐程 声音指导教师

徐喆 装置指导教师

木巾 纪录片指导教师

姜俊 文本写作指导教师

文君 特邀指导教师

帅威 特邀场外指导

学生团队:

2017级:孔美茜、冯证羽、盛云舟、李析灿、胡璇、樊诗怡、曹乾

2018级:张至怡、揭舒琪、韩志超、姜奕竹、彭成、吕苏蒙、俞璎玳、周愫清

2019级:陈家溢、李章程、刘景文、蒋雯颖




四川美术学院


柔软的城市

SOFT CITY



项目概述:


新媒体时代下,数据的流动带来了总体真实的移动,现实如“水体”一般正在融化,而我们居住于其中的城市终将成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一个真实的城市可以在地图、统计数据和建筑上找到位置。随着全球城市都在渴望成为“智能”城市,效率和可用率已让技术与城市更快的相融合,软件城市已转变为现代城市的新愿景,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网络技术来调节城市生活中的地方性、人性化维度,数字网络媒介正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城市从未变得如此质感,失去了稳重的质感,变得不再固定和不可把握,因此柔软不仅是一种面对数字技术、软件搭建编辑真实、虚拟的表达,也是认知与经验离散的感性描述。


“柔软的城市”是四川美术学院应邀参与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之“院校联呈”项目。本次项目的作品来自本校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学院师生的14件影像、交互媒介及装置作品,探讨在以数字媒介经验下的个体内心的图景以及所观看的世界。两个学院的教学方式不同,也表现出以各自不同的创作方式在媒介和形式下艺术表达的探索。在以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实验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工作室的教学体系偏重对于基础技术及技术逻辑的训练,以技术媒介带来对城市或个体经验新的视角与感知力,以描绘当下的生活。而艺术教育学院则以社会或观念切入,以新媒介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对个体对城市的反思,两种方法在此也互为补充,呈现多元的关于柔软城市的想象。


“高山铺63号”,蒋若禹,多频影音装置,尺寸可变,2019,作品现场


“界限II”,张煜华,VR,声音交互,2019-2021,影像静帧


“索拉里斯2号”,张海超,胡滔,交互生成图像,尺寸可变,2020,作品现场


项目师生:

教师:金泰俊(韩国)、胡滔、胡佳艺、刘也、张海超、郑菁

学生:陈雨萱、麦昊然 、李志勇、流水线小组、韩杨、蒋若禹、吴鹏、张玲、张煜华

项目策划:

李川、谢亚平

学术主持:

闫彦

策展人:

张海超

展陈与布展设计:

周宇、胡滔

展览执行:

邓川、胡佳艺

执行助理:

煜华、蒋若禹、彭麒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觉知 · 知觉

Inter-Sensorial



项目概述:


回应“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这一主题,“觉知 · 知觉” 呈现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近期的作品,共囊括18个项目,从物件、影像作品到交互装置,通过审视个体、人际和物种间的多声性,来探索人体、感官以及虚拟和物理空间之间的极限阈值。依托研究、推测和批判性反思,这些作品重新定义感官知觉及其媒介,质疑以人类为中心的主观性假设,从而颠覆刺激与感觉、主体与客体以及真实与感知之间的关系和方向,揭示观察、体验和存在的替代方式。


“感·应”,胡可儿、柳雨之、祝佳枫,互动设备,2020,© 胡可儿、柳雨之、 祝佳枫


“看见悲喜”,鲍汐莹,互动装置,2020


“时光搁浅”,张杰,凳子,2020,作品图片©高世涵,陈宣宇


策展团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

展览设计庄明昱

平面设计廖文熙


参与师生:

鲍汐莹、Jan Dornig、胡可儿、柳雨之、祝佳枫、黄湘琪、白瑞晨、戴奕伟、李与凡、刘品尧、魏弗兰、王骁雄、汪寅翔、倪潇枫、苗逸凡、胡锦瑞、苗凯翔、栾雅晴、戚倩莹、王小冬、陶然行、赵海怡、宁莉、付蔚、罗珍、胡方超、朱倩文、袁之淇、赵星芮、张杰、Jamie Allen、Nicole Sacchetti、Daniele Carlini、Daniela Vaccaro、Niccolò Azzolin、Serena Alampi、Francesca Anna Bazzo、Gaia Coradeschi、Caterina Castiglioni、Valentina Pagano、曹静、陈永群、张雪青、龚艳燕、赵华森、许乙弘、姚雪艳、俞鹰、戴若妤、林慈丰、陈颖钊、钟宁、苏梓裔、黄卉怡、陈夏露、秦嘉怿、张欧琦、毛一迪、郑青云、蒋雨彤及设计基础课程80名2020级大一新生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元 · 流变

Metadata Rheology



项目概述:


元数据是构建智能时代的链条,是描述数据的数据,也是人类构建未来混合现实世界的思想因子。假设“流”是外物给予的物质刺激条件,什么才是驱动“变”的外场作用力?元数据是否能唤起生命的流动,成为数字艺术的源动力,人类进入了未来新的生命形式。我们以“流变”的方式思考构建未来数字世界的政治、文化、身份、信仰以及数字永生所带来的科技伦理,将是我们观察、探索、感知的核心。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二阶段“生态联盟”之“院校联呈”项目的现场构建“视觉”、“人”、“现实”三大板块为数字生态实验场,搭建“元流”的溯源、发源、开源为关键路径对应本届上双“水体”主题,以基于元数据底层的“源设计”对于在先进视觉、媒介感知、智能造物、混合现实等社会创新领域的近40组师生设计实验作品来展现一场“元·流变”效应。


“诺亚部落”,李晓泷、何诚昊、吕丹妮,交互装置,40×40×40cm(头部装置)、40×30×10cm(背部装置)


“看见情绪”,马一鸣、徐姝皓、洪文姝,交互装置,40×30×30 cm


“数据海洋——游牧生物”,叶鑫雨、许思慧、刘陈婧、徐浩强、应珞、李怡君,混合现实交互装置,208×300 cm


总顾问:

高世名、韩绪

总策展人:

吴小华、段卫斌、俞佳迪

总协调:

金赛英

学术支持:

陈华沙、姜珺、李轶军、黄晓望

执行策展人:

程斌、俞同舟、王志鹏

策展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

策展助理:

曾子凌、李菁菁、扈奕飞、方含冰、俞天韵、雷杨珂

参与师生:

教师:李轶军、俞同舟、王志鹏、程斌、胡晓琛、项建恒、陈天翼、蔡文超、端木琦、谭彬、邢志强

学生:

曾子凌、扈奕飞、李菁菁、方铭璐、陈子健、李鹏辉、陈许源、陶亮洁、王青松、吴岑崖、杨逸、潘皇甫钰、于艾文、张容恺、郑毅恒、沈健雄、周凌瑶、覃珏、龚心洳、汪凯悦、吴旖彤、王嘉裕、胡云飞、楼晓茜、吴恩甫、李逸轩、詹硕宇、牟得鹤、刘伟、蓝天、石羽晨、王茂湘、麻淞滔、王蕾、顾荣逸、潘浩楠、章珍缘、马双泽、肖淑媛、金路亮、傅新羽、卢奕好、郑忆秋、董利丽、叶芷裬、朱逸飞、陈冰洁、方羽、高牧远、杨静怡、陈欣雨、陈嘉梓、方含冰、梁家瑄、郁佳欣、龚煜扬、刘子桢、胡小瑶、叶鑫雨、许思慧、刘陈婧、徐浩强、应珞、李怡君、李晓泷 、何诚昊 、吕丹妮、陈颖 、钱晨 、景艺飞、周逸涵、叶国鑫、陈诗莹 、王怡丹、马一鸣 、徐姝皓、洪文姝、王君涵、匡蓝羽、金煜皓、杨金荷、蒋博琴、陈诺、罗琬烨、雷杨珂、黄倩、余林治、张钰琦、贺佳妮、毛逸璇、曾加、张芷毓、张子希、施钦元、叶子航、王逸阳、王骁勇、周泽源、李涵、胡心妍、张朝然、王浩嘉、王子航、郑林亦心、张凯妮、吴翘楚、喻启扬、任越、董依琪、刘欣宇、沙馨然、陈奕安、雷振杰、张涵璟、王骋奎、刘紫薇、沈雨瑄、杨至雅、孙桢泓 、武峻辉





//关于第13届上海双年展


从2020年11月10日到2021年6月27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以“水体”为名,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进行广泛的链接,向观众讲述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相连;探讨不同群体如何在交融中形成;同时,召集艺术家超越个体,超越国界地思考互联协作的新形式;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湿运行”、“生态联盟”、“一个展览”。在“湿运行”之后,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二篇章——“生态联盟”,正在发生。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