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公布

烟囱PSA 2023-10-16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学术委员会是由国内外艺术、建筑、哲学等多领域专家与学者组成的学术审议和决策机构。自2013年成立以来,学术委员会对PSA的事业发展、学术研究、展览安排、作品收藏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给予原则性指导。学委任期为三年,每人任期不超过两届。


2020年恰逢学术委员会再次换届。在年度会议中,经过推荐-讨论-投票环节,学委们选出新一届候选人共10人(其中7人新任,3人留任)。通过慎重联络、沟通与确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是: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费大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刘擎、林天苗、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阮庆岳、唐娜·德·萨尔沃(Donna De Salvo)、杨福东以及龚彦。



PSA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介绍



鲍里斯·格罗伊斯


1947年出生于柏林,在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学习数理逻辑,1981年移民德国,1992年获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纽约大学俄语和斯拉夫研究教授,也是瑞士萨斯费欧洲研究生中心哲学和艺术史教授。2010年担任匹兹堡大学人文中心高级研究员;2011年担任伦敦大学科陶德艺术学院梅隆教授;2013年担任魏玛包豪斯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与媒体理论中心高级研究员;2015年担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他于2009年获得法兰杰伟马特艺术评论奖(由美国大学艺术学会颁发),并与2017年取得了伦敦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其著作包括:《艺术力》、《反哲学入门》、《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论新》、《在流》以及《俄国宇宙主义》等。他的策展实践包括:2004年柏林KW当代艺术学院“私人订制”、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俄罗斯馆策展人、2012年上海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等。



费大为


1954年生于上海。他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策划人,参与了’85新潮艺术运动,他是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介到国际舞台的中国批评家。现任华侨城OCAT美术馆群学术委员会委员、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委员会委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


路易威登慕尼黑空间供图 ©克里斯提安·凯恩

Courtesy of Louis Vuitton München © Christian Kain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1944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用混合媒介装置作品进行创作的法国视觉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作品在全球最重要的美术馆展出。波尔坦斯基使用摄影、雕塑、绘画和装置艺术进行创作。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记忆、死亡、童年与时光流逝等主题,作品的叙事常常反应社会光谱和个体特质。波尔坦斯基的作品依托于历史——从最普世到最私密的历史——作为他挑战当下的方式。其作品近期的展出场所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东京路易威登艺术廊、日本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及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以色列博物馆、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阿根廷国家艺术博物馆、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蒙特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巴伦西亚现代艺术研究所、比利时瓦隆-布鲁塞尔联盟当代艺术中心、智利圣地亚哥美术博物馆。波尔坦斯基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以及凯撒林奖。他曾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展以及多届威尼斯双年展。



刘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世界政治与当代政治思潮。发表著作包括《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中国有多特殊》和《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等。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美国布朗大学Fulbright访问学者,2017年澳洲昆士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林天苗


1961年出生于太原,目前在北京生活、工作。1984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1988年赴美;1989年就读于纽约艺术生联盟学院,此后在纽约以设计师身份工作近7年,1995年从纽约回国,在这一阶段,林天苗成为首批获得国际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之一。90年代,“公寓艺术”一度在北京和上海蔚然成风,林天苗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经验。1998年,林天苗和王功新共同创建“北京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2012年,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举办了“林天苗:缠了,再剪开”首次美国大型美术馆个展。林天苗的作品曾在各大国际展览和重要艺术机构展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濑户内三年展、旧金山MoMA、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MoMA、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柏林世界文化宫、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爱尔兰双年展、伦敦当代艺术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以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



马克·维格利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荣休院长。维格利是一位致力于探索建筑、艺术、哲学、文化和技术间互动的历史学家与理论学家。其著作包括:《德里达的幽灵:解构的建筑》、《白墙,设计师服装: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塑》、《康斯坦特的新巴比伦:欲望的超建筑》、《巴克敏斯特·富勒公司——广播时代的建筑》,以及《我们是人类吗?——设计考古学笔记》(第3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与贝亚特里斯·科洛米纳合著)。他曾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鹿特丹的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及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建筑中心策划展览。2018年,他在鹿特丹的新研究院策划展览“人类昆虫:1997-2017年的触角建筑”。他于2018年出版著作《切割马塔-克拉克:安那其建筑调查》。2019-20年,他最新筹划的“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他最近发表了以让·普鲁维、丽娜·柏·巴蒂、麦克·韦伯和包豪斯为题的写作。他目前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建筑师康拉德·瓦克斯曼的书。


陈敏佳摄影

photo by Chen minjia

阮庆岳


小说家、建筑师、评论家与策展人,为美国及中国台湾的执照建筑师,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阮庆岳曾任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的策展人。作为多产的作家,其著作有文学类《神秘女子》及建筑类《弱建筑》等三十余本。他也是多个文学奖项和建筑奖项的得主,包括2012年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2004年台北文学奖、2009年亚洲曼氏文学奖入围等。



唐娜·德·萨尔沃


2004年加入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并于2006年被任命为美术馆的首位总策展人,2015年她成为惠特尼美术馆的国际事务副总监。萨尔沃带领惠特尼美术馆团队推动美国本土艺术的深度发展,她策划展览、收藏陈列,并以“惠特尼绘画和雕塑委员会”联合领导人的身份,决策馆藏的方向。萨尔沃在惠特尼新馆的设计、筹建和推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组织领导了“难以窥视的美国”策展团队。同时,她在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卫克斯那艺术中心和安迪·沃霍尔美术馆担任策展职位。最近,她策划了《开放的计划:迈克尔·海泽》、《开放的计划:史蒂夫·麦奎恩》以及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主题回顾展。2019年起,她就任美国迪亚艺术基金会特别项目资深策展人。



杨福东


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被誉为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九十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其作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曾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上海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



龚彦


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曾任《艺术世界》杂志主编。2013年起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2019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曾策划展览“普通建筑:第十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筱原一男”,“谜途:时间·空间·织毯”,“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零食”,“余友涵”,“李山”,“身体·媒体”,“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以及“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和丁乙”等。



//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