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庄雷: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11-06

引用格式

庄雷.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091-097.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7.011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庄   雷

摘 要: 高校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数字化赋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结合高校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重述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借助互联网在线教学、多媒体视频、元宇宙教学空间等数字技术,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路径,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示范体系。以金融课程为例,结合嵌入思政元素的金融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以及评价,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全过程挖掘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化实践路径与活动体现,为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课程思政;元宇宙;金融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7-0091-07

作者简介: 庄雷,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江苏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与提升对策研究”(编号:C-b/2021/01/08);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创业型大学‘学赛协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1JSJG387);2021年南京工业大学教改课题“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与提升研究”(编号:20210027)

一、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根据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优秀典故和时事政治案例凸显专业内容的社会背景,指导专业课程的价值学习及实践,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全育人体系。[2-4]数字化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应用互联网、元宇宙、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理念与方法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全面融合。[5]因此,深入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与典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课程思政内涵与范畴存在多种观点。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多维角度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建设。[6-8]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挖掘各种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育人价值目标、协同育人引领、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9-1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具体专业课程所涉及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的统一;[12][13]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考虑到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显性课堂教学环节,还要顾及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专业竞赛、课后实践等隐性育人活动。[14-16]具体到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作用尤为重要,各大高校积极探索经济学、金融学等核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重构。[17][18]然而,各大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认识与实践存在差异,[19]涉及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切入点、侧重点与体现点,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环节表现、质量评价、实施效果等。[20-22]

  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3][24]在数字经济时代,各大专业课程积极采用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改善传统课程思政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5][26]基于元宇宙的线上线下立体式学习空间,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体化、沉浸式、智慧化服务,更能兼顾课程思政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27]因此,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是数字教育发展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28]

  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目标导向、建设思路、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以金融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实践,形成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示范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时代必然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教育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据教育部门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大高校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各专业探索包含思政元素的全新专业课程体系,从制度上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建设,引领未来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各专业均在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采取示范专业、示范课程、教改课题、团队组织、教学培训等各类措施,鼓励教师自主开展具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显性层面,到政策制度执行、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隐性层面,来逐步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目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学校与教师专业教育改革的共识,专业课程思政落实需要进一步细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各自的能动性,全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链条,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二)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更待凸显

  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新文科强调价值引领、数智人文、文科质性三个维度,文科专业课程教师更需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适时适地嵌入思政元素,彰显文科课程价值引领性。结合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针对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法学等具体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培养方案等各个具体教学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各大高校积极遴选一批新文科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多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础专业示范课程,并推动专业课程的全面思政元素融入,丰富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体系。结合新文科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

  (三)数字化有力支撑高校课程思政

  数字技术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大数据、新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新文科建设突出对传统学科的重组、实现文理交叉与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全国各地数字教育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大高校构建“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教学资源库,独立开发或共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互动平台。结合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创新,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课程视频动画以及元宇宙虚拟教学空间,专业教师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掌握数字教学新方法,推动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三、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结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应用实践,探索在专业教育中将思想政治价值、课程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从教师理念引领、数字资源支撑、元宇宙多元体现、全过程考核等具体路径推进,实现“价值—内容—技术”三位一体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优化,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引领

  专业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的实施者,其素养理念、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到具体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首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重点是培养教师的思政与数字素养,途径是系列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一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学校邀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一流课程等方面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为专业教师提供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专业系、课程组定期举办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活动,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经验与优化措施,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二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数字素养。针对老中青不同类型的教师数字化水平差异,分类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方法培训,鼓励骨干教师开发专业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引导教师采用数字化课程思政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三是组建跨学科课程思政团队。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教育,选派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互助,共同挖掘整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等多元化具体措施和评价体系,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互联网+”教育的数字资源支撑

  数字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结合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将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转成数字化形式,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数字资源库。一是搭建课程思政元素采集的网络平台。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及时采纳社会热点问题,以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专任教师、互联网企业等共同建设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教管人员以及企业导师积极将各种课程思政案例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二是丰富专业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除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校和教师需要将各专业示范课程、典型案例、知识图谱、专题学习、思政资讯等各类资料纳入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自媒体、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课程思政素材的多样化,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性、前沿性、趣味性。三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数字化指导。高校邀请技术专家为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数字化平台使用的培训,组织一支数字化教管队伍,专门为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数字化、智慧化教学提供技术指导,及时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元宇宙下课程思政多元化体验

  多元化体验是元宇宙时代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直观表现。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元宇宙技术为课程思政内容与模式创新提供实践路径,增加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视化、趣味性。一是直观性教学展示,教师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与虚拟扩展技术更直观地加以展示,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与价值要领。二是体验性教学展示,采用AR/VR/MR技术等更好地体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增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视化与体验感。三是过程性教学展示,元宇宙技术更容易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课前阅读、课堂展示、课后训练等全过程教学展示,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四)全过程的课程思政综合评价

  有效性评价是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结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显性和隐性特点,采用综合性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教师与学生全面有效评价。一是教学供需双方导向性评价。在供给侧,侧重于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从“网、链、点”三重视角多方面教学投入分析,实现教学环节设计、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发展持续性等多维度效果。在需求侧,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立足于学生、以第一视角充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交叉考评。结合专业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交叉特点,注重课程思政考核的课内外综合评价。通过课堂思政内容融入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中注重专业思政素质和行为规范,注重课程思政教学直接效果提升考核。三是运用大数据健全课程思政考核方法。结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算法自动优化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施过程监测。

四、高校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实践

    

  以金融课程为例,分析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实践,探索新文科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路径。结合金融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和考核体系,采用在线教育平台、虚实结合教室、课程在线知识竞赛、虚拟仿真实践等数字化手段丰富课程教学活动,形成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示范案例,如图2所示。

图2   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建设实践

  (一)课前:重述金融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环节。在重述金融课程目标时,挖掘思政素养目标和价值导向。通过金融行业思政素材挖掘与数字资源体现,引起学生金融职业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为将来金融工作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基于金融课程思政素材挖掘,将金融法治、道德、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各种案例融入金融课程各章节。例如,在民族文化自信方面,通过中国数字金融案例展现我国是较早研发数字货币的国家,数字支付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强的使命感;在职业道德方面,重点讲解传统金融证券的风险和违规操作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金融证券操作风险,培养学生产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

  (二)课中:丰富金融课程呈现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是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表现。突破传统思政说教式授课方式,以数字技术手段呈现金融课程思政的丰富性。采用元宇宙等虚拟教学方式,以微视频、3D动画等方式呈现金融课程思政元素,将典型故事立体化,丰富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金融市场风险时,采用可视化软件模拟展示各种外生冲击造成的金融市场风险传染路径与效果。在金融危机中,采用虚拟展现方式还原金融市场崩盘效应,引发学生风险管理思考与应对。

  (三)课后:“学赛一体”训练活动

  课程训练是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结合金融创新创业要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金融“学赛一体化”智慧教学模式,尤其是金融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运用,通过竞赛训练实践有助于展现金融课程思政理念教育效果。结合国内各种数字金融竞赛(如江苏省大学生金融科技应用技能竞赛、江苏省智慧银行数字化运营大赛),激发学生对金融科技知识的探索欲,并在金融创新创业竞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过程:完善金融课程综合考核

  课程考核是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金融课程评价的作用表现在:一是考核教师课程思政落实的主动性,挖掘专业教师“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动力和激励机制。二是考核学生课程思政掌握的有效性,金融课程考核采用大数据手段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金融课程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遵纪守则率、课堂精神风貌、平台实训作业率以及课堂互动情况等,注重学生的爱国敬业、团结协作态度与行动反馈。结果性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两部分,注重学生金融课程的思想道德与实践能力表现。

五、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不断涌现,但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仍然突出。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是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结合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趋势,高校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路径。以新文科专业中的金融课程为例,阐述金融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方式与阶段表现。由此,可得如下启示:一是完善课程思政组织、数字化技术培训等客观条件,教育部门与学校共同打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环境,各校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并由教育部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二是分类推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依据教师思政素养和数字技术差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团队分工方面,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而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青年教师加强数字资源开发,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协同作用。三是健全专业课程思政考核体系,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双方特点设计考核指标,采用大数据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显性和隐性综合考核,全面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2]涂刚鹏,刘宇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50-53.

  [3]张瑞芳,徐鹏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43(6):37-40.

  [4]刘瑞.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构建研究[J].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5]吴永和,许秋璇,颜欢,等.数字化赋能未来教育开放、包容与高质量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3):104-113.

  [6]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7]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85-91.

  [8]孙秀丽,周铉博,左雪松.高校课程思政元素“四有”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23(2):77-84.

  [9]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10]曲建武,许传洲.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126-130.

  [11]冯志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11-17.

  [12]巩丽然,昝鑫.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1(19):130-132.

  [13]张淑辉,高雷虹,杨洋.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57-60.

  [14]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15]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2020(5):48-50.

  [16]夏晖,孔晓李,李平,等.基于新型建构主义的高校金融实验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25(1):106-112.

  [17]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2-3):55-59.

  [18]朱晓婷.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区块链金融应用”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6):141-144.

  [19]罗兢雅,李立硕.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J].中国高等教育,2021(9):43-45.

  [20]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3):43-58.

  [21]张尚字.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讲思政道理的三维证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6):124-130.

  [22]王方,柴建,王燕妮.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22-127.

  [23]苗逢春.数字文明变局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2):47-63,91.

  [24]李倩,刘万海.课程思政的视域转向与境界提升:基于“两化”理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3):149-154.

  [25]李楠,胡天佑.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变与不变[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5):120-123.

  [26]王晓燕,胡晓琴.“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33):137-140.

  [27]余越凡,周晓云,杨现民.基于元宇宙的线上线下融合(OMO)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模式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4):14-22.

  [28]陈云龙,孔娜.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挑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3(4):25-31.


Research on the Digitiz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y
Lei ZH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Jiangsu)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impart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restated,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nline teaching, multimedia video and meta-universe teaching space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path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form a demonstration system of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finance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e course embedd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path and activity embodi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gitization of finance course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class, after-class and middle class, and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gitalization of course.
Keywords: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taverse; Finance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