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王静贤 叶童等《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愿景及策略》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王静贤,叶童,周恬,黄少宁,陈忠祺.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愿景及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79-85.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2.008.

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动因、愿景及策略

王静贤   叶童   周恬   黄少宁   陈忠祺


摘要:为解决传统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受教育者的知识鸿沟变大、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压力加重等问题,荷兰研究型大学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掌握数字化:数字化是高等教育理想转型的催化剂》,旨在为读者提供工具和灵感,以加速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路线转型。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动因、六大愿景、十项重点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五点启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规范学分银行建设;创新高等教育机制,灵活服务学生需求;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构建统一服务平台;设置技术伦理约束,保障敏感数据安全;加速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元混合教学。

关键词:转型议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创新;公共价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2-0079-07

作者简介:王静贤,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重庆 400715);叶童周恬黄少宁陈忠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202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助力城乡教育融合的‘数字底座’建设机制研究”(编号:2021BS089)

信息通信技术可以解决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与挑战,加快数字化转型速度,同时致力于国家跳跃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因此,教育若想在数字化时代与时俱进、履行教育为未来计的使命,就必须作出根本性改变,实现教育创新[2]

为实现这一目标,荷兰研究型大学协会、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协会、荷兰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协会以及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荷兰转型研究所于2021年11月联合发布《加速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教育创新》(Acceleration Pl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with ICT)之转型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即《掌握数字化:数字化是高等教育理想转型的催化剂》(Getting to grips with digitalisation:Digitalisation as a catalyst for the desired tran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在《议程》中,专家们概述了高等教育的理想转型,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提供了立足于未来世界的出发点和上升空间,以应对时代的快速变化。本文旨在对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愿景、策略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并提炼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一、针对持久性问题: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国际化、多元化以及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为荷兰高等教育体系的良好运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社会变革不断累加的影响下,荷兰高等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问题愈发明显。

(一)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

荷兰有着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每年有85%以上的研究型大学入选全球200强。尽管学生人口结构日益多样化,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业者仍需要接受继续教育或再培训,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知识富人和知识贫民之间的差距扩大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之间的差距正在成为教育差距的一部分。影子教育、家庭资本等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程度,例如,在部分大学中存在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的学科课程、国际交流项目和荣誉课程,而这些往往是那些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所追求的。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社会网络、政治观念、居住地、收入水平、健康和福祉等方面更具优势,进一步加剧了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

(三)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压力加重

财政赤字是高等教育持续面临的挑战,这也加剧了招生过程中不同高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促使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因教育支持人员越来越少,教师责任不断增加,导致其工作量急剧增加。就学生个人而言,对学位证书的关注意味着在课程学习上要投入更多,而发展更广泛的技能和追求个人兴趣的机会却在减少。

二、塑造高等教育未来: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愿景

《议程》重点关注数字化在其中发挥或可以发挥的作用,并从整个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更广泛的角度出发,针对那些持久性的问题,政府层面需要为高等教育的理想未来提供愿景,以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工具,从而实现转型中思维、行动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和结构性变化。《议程》小组成员在以下六个指导原则和目标情景的基础上,概述了转型的理想方向。

(一)塑造学习路径

学习将是终身的事情,有效利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路径不再是“上升”或“下降”,而是“流入”和“流出”;教育的上升通道将更加宽敞,上大学不再是唯一的“主入口”,许多“侧入口”正在开放;微证书将真正实现“想学就学”“随时随地学”,将促进高等教育的不断流入和流出,从而提高教育的可及性,促进终身学习;学习评价将更加全面真实,应当有更多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点是看学习者如何解决现实世界或模拟现实世界的问题。

(二)推进校园、网络和混合形式下的学习

混合式教学是网络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及性;需要对技术和教师能力进行投资,包括支持教学材料的数字化,以及分享如何做的有关知识;校内学习将永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在校园、网络和混合形式之间找寻适当的平衡;跨机构合作将使高等教育机构有可能对抗教育科技公司日益增长的力量,并在公共价值和条件下纳入新的可能性。

(三)构建作为主体化、社会化“大本营”的高等教育机构

除资格化外,主体化和社会化等价值观对学习者也很重要。在未来的数字化高等教育机构中,传统的教育理想应该有一席之地,如一个有形的“大本营”,即实体校园使学习者与教育机构建立起长期联系,这正是“陶养”(该词由德文Bildung翻译而来,在德语的教育学文献里是一个重要的词语[3])的重要前提。“大本营”将在个别辅导和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学习者共同塑造学习路径,有助于监测学习者的进展、成就和个人学习目标。

(四)创建支持无缝衔接学习的共同基础设施

课程、院系和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可以渗透,使学习者可以终身获得跨越机构界限的、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学习产品;由不同层面(如本国、欧洲合作机构)开发的课程和教学材料,可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以开源资源的形式在线获取;基于智能数据系统驱动的课程编目和管理,将确保时间安排的标准化,以及同时提供校内和在线教育,使学习者很容易在不同机构学习并运用实时监测以及多维评价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对混合式学习的清晰认知;大量的知识、学习材料和教育数据变得可用,这为循证教育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五)通过教师实践社区促进教师交流与专业发展

在机构内部,各学科由具有互补技能的讲师团队教授,从而确保学科在内容及教学方法(校内和在线)、数字教材和个人辅导方面的质量,因而研究、教学、辅导和指导都应受到同等重视和奖励;教师交流在纵向(机构内部)和横向(机构之间)网络中进行,特别是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产生的实践社区,为讲师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会,教师和专家网络有助于教师发展和分享专业知识、改进学生学业、提升学校效能。

(六)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

在未来,学习意味着向社会开放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大学只有主动联系社会、对接产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才能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因此,大学课程不仅要与新的相关研究相联系,而且也要与社会动态相联系;不断衡量社会、专业领域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发展需求驱动的教育。作为终身发展的结果,学习者将来自各个年龄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老少混合的情况,年长的学习者会带来实践经验,而年轻的学习者会提供新的视角。

三、寻找衔接点与突破口: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议程》对荷兰目前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位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确定了转型之路,并利用一些现有的示范项目来说明这些项目如何为转型提供方向并加速转型。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实践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疫情的暴发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两个方向:一是高等教育的学生并非都遵循固定的培养方案,辅修课程为个人专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学生在其领域有了更多机会进一步发展。二是“学生流动试点”的学习形式,使学习不再局限在某一固定的学校,学生能够在多个大学之间“流动”。尽管数字化进入课堂已经有了部分实践,但对于新模式下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样态仍处在探究阶段,利用数字化转型来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仍需探索。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风险与挑战

《议程》提出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由“是否会发生转型”,转为“如何转型”。转型似乎是一个主要来自高等教育部门以外的趋势。当创新来自外部和商业机构时,我们在未来还会有意义吗?如果选择彻底接受,我们还能控制技术吗?在一个逐渐被私人和商业利益主导的系统中,转型只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将教育的数字化永远视作一种高效率的操作是风险的真正所在。

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与挑战:一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缺乏明确方向。已有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项目仅集中在对现有系统的优化方面,但这并不能摆脱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和现在仍在经历的顽固问题。二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难以保证公共价值。《议程》认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大部分数字教育工具,但这些公司并不尊重公共价值,它们正在为自己的私立高等教育投资数十亿美元,并似乎决心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在线和灵活教育。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动

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实现预测的未来,但如果在每条线上采取渐进式行动,所期望的转变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通过寻找突破性项目,将有利于识别和解决当前的结构性障碍,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理想转型。《议程》中提到的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动案例(见表1),提供了对新的工作方式的理解和知识,挑战了已有的实践与框架,对于今后数字化转型的干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表1  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行动案例

四、发挥每个人应有的作用:荷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

《议程》认为不应该脱离高等教育目前所处的大环境来看待高等教育数字化问题。从长远来看,那些持久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给现行制度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并将导致结构性冲击,直到实现转型。因此,要想成功地塑造理想的转型,《议程》提出了一些必要条件。

第一,将数字化视为理想转型的催化剂。数字化为高等教育走上理想转型之路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没有明确指导和标识的数字化将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是否、如何以及何时进行数字化,是由高等教育相关机构联合决定的,而不是由教育科技公司来确定。第二,寻求高等教育的新框架和界限。转型意味着突破原有框架,如放宽年龄限制,打破院系、机构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也意味着需要设定新的界限,如隐私、控制权和所有权,或对灵活教育施加限制。第三,各方人员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许多新举措激发了人们对转型的信心,但要成功塑造理想的转型,《议程》呼吁各类组织和人群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见表2)。

表2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呼吁 

五、对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不可逆的征程,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数字底座”是经济、社会、教育等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是新发展阶段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理想转型的新动能。同时,数字化转型必须回归高等教育的根本,即唤起好奇心,激励深化观点和智力发展,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本文希望通过对《掌握数字化:数字化是高等教育理想转型的催化剂》的解读,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数字化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创新和利用数字化实现这一目的的行动范围。

(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规范学分银行建设

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数字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力度,努力构建开放取向的学习范式[4],如积极推动混合学习空间资源、平台和课程建设。终身学习的需求促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转向碎片化、可及化和泛在化,根据自身需求与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已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学分银行支持下的学分转换和微认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应积极推进区域学分银行共同体建设[5],完善高等教育机构学分互认体系,促进多方共赢和利益共享。此外,体系内部应加强对微认证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强调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构建统一评估标准,结合多元数据开展有效评估,推动学习成果认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6],进而提升社会对微认证项目的认可度。

(二)创新高等教育机制,灵活服务学生需求

高等教育存在着管理分散和教育资源分散的严重问题[7],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构建一个可持续、灵活性、普适性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机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应努力打破空间与规则限制,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其他院校、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开设高质量的学习课程,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全面培养体系。同时,加深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制定灵活精准的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时间,并且对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全面分析,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服务[8],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构建统一服务平台

优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再利用的需求非常迫切,打破信息孤岛、盘活数据资源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新兴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对海量优质数据资源的分析和挖掘,但单个系统和组织的数据往往只包含部分信息,因而只有开放共享数据资源,才能建立起更为完整的数据集。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的主线。“资源数字化”能提高数据资源的可及性和可重用性;“平台网络化”能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融合,提高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开放性;“服务的智能化”能实现数字化业务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9],进而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高相关的数字资源。

(四)设置技术伦理约束,保障敏感数据安全

教育数字化转型伴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更广泛的运用,为课堂评价[10]、个性化教学[11]等带来了冲击和变革,也引起人们对个人隐私泄露、过度监控等问题的担忧[12]。为此,国家应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性为落脚点,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采集与使用的约束政策,设置伦理边界,避免算法黑箱和算法歧视[13],兼顾师生的隐私保护与合理的数据研究使用。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政策规范,推进对教育数据的分类分级处理[14],以及对敏感数据的存储和使用制定强制性标准,引导相关研发机构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与应急预案,并对此加强监管。

(五)加速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元混合教学

政府和企业应分别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完善混合教学环境,优化学习平台,促进教、学、测、评的有机融合[15]。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的支持,亟需建立面向未来的教师实践共同体,鼓励教育者转变身份,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让学习者掌握21世纪的基本技能。同时,积极开展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推进直播与录播的混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混合、课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混合等[16],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贾同,顾小清.教育信息化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美、英、澳、日、新五国的国际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7):121-128.

[2]何春.爱尔兰学校数字化战略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8):5-11.

[3]LØVLIE L, STANDISH P. Introduction: Bildung and the idea of a liber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02,36(3):317-340.

[4]陈时见,杨盼.美国高等教育微认证的背景、框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22,49(3):49-62.

[5]厉毅.融入区域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2(8):76-83.

[6]程醉,李冰,张晓玲.数字微认证推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9):41-51.

[7]刘萍,张蕊,赵文广.高校数据共享中心设计与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4(1):104-106.

[8]杨现民,米桥伟,张瑶,等.数据智能时代因材施教的新发展:主要特征、现实挑战与未来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5):5-13.

[9]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10]吴立宝,曹雅楠,曹一鸣.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94-101.

[11]贾积有,乐惠骁,李卓润,等.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以个性化在线教学系统对随迁子女的有效辅导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1):42-49.

[12]惠志斌,李佳.人工智能时代公共安全风险治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226.

[13]罗江华,王琳,刘璐.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反馈的伦理困境及风险化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2):29-36.

[14]洪伟,任剑洪,徐丽娜,等.数据安全法实施背景下的教育数据分类分级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3):41-50.

[15]张进良,邢贞德,杨苗,等.大学双线混融教学:内涵、因素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2(2):80-90.

[16]柴惠芳,杨玉辉,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设与混合教学应用探索——以浙江大学的“智云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5):110-118.

Drivers, Vision, and Strateg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Jingxian WANG, Tong YE, Tian ZHOU, Shaoning HUANG, Zhongqi CHEN

(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students’ inability to adapt to the future work, the widening knowledge gap between highly educated and less educated people, teachers’ work pressure, and students’ academic pressure, The Netherlands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The Netherlands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Dutch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jointly released Getting to grips with digitization: Digitization as a catalyst for the desired tran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genda aim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tools and inspira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long the right path.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ree major drivers, six visions, and ten key action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Netherlan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e made, including standard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s to serve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innovating higher education mechanisms to flexibly serve the needs of students; promoting the flow of data resources to build a unified service platform; setting up technical and ethical constraint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sensitive data;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ls to carry out multivariant mixed teaching.

Keywords:Transformation agenda;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Public value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荐读

焦建利 陈丽 吴伟伟 |《由ChatGPT引发的教育之问:可能影响与应对之策》

2023-03-30

李志民:ChatGPT本质分析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023-03-29

新刊速递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2023-03-28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