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源星资本于立峰:“智能+”之后的“新动能产业投资” | 投资家专访

李铮 投资家 2022-10-20

早在2014年,创业创新高温,O2O项目满大街跑时,于立峰就出乎行业意料的提出了“智能+”概念,并表示,技术是驱动此领域快速发展的核心。


作者|李铮

来源|投资家网(ID:touzijias)


投资家网

www.investorscn.com

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身上兼具的这种前瞻性意识与研究性思维和他早前经历不无关系,他亲眼见证了江西铜业从起步、发展、扩张到上市的全过程,包括上市后公司在投资、兼并、重组方面的业务,他都参与其中。这些经验为他专职做VC,打下了夯实基础。


近期,在投资家网举办“百舸争流·2017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投资人。于立峰也向投资家网抛出了很多新鲜且独特的观点。


01

从企业管理者到投资人的华丽转身


见到于立峰时,他身穿一件蓝色低领毛衣,西裤、皮鞋的搭配和源星资本官网上那张资料照相比,样貌差别不大,只不过本人比记者原先设想的样子更加随和、谦逊。


原定上午10点钟接受采访,于立峰提前赶到了这座酒店12层的一家咖啡馆,在职场旅途中,他始终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早已不习惯这种漫长等待。


交谈时,为了确认某个观点,他会凑近一些,默默注视着你;思考时,他会将手放到腮下,拿起咖啡杯沉默几秒后迅速回应;叙述时,他逻辑清晰,充满自信,像青年人一样充满激情,却不失中年人的沉稳。


都说国内投资圈有两类人,一类是具有前瞻性意识的投资人,他们往往洞察行业先机,找到风口;另一类是潜心研究某一领域的投资人,他们会通过过往经验对项目作出精准判断。


于立峰显然做到两者兼顾。因为,他在职场奋斗了长达32年。前14年,他做过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厂长,对企业管理了如指掌;此后,他脱下企业外衣,将股权投资当做一份值得长期投入的新事业,而这一干,又是18年。


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 于立峰


早在2014年,创业创新高温,O2O项目满大街跑时,于立峰就出乎行业意料的提出了“智能+”概念,并表示,技术是驱动此领域快速发展的核心。


2017年,智能领域在国内大火,诞生出了一批独角兽级企业,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而3年前,该方向甚少有人提及和关注。


于立峰认为,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投未来的事情。1999年,正式踏入风险投资行业的他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向投资人的转型,在他看来,首先转变的是思维方式。经营者思考方式偏微观,但投资人思考问题更加宏观,要看趋势;其次是管理方式。企业管理要细化到人事、财务、市场、扩张等等环节,而投资人是辅助性管理,帮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还是要依靠创业者自身,投资人主要是帮忙不添乱,与创业者保持适度距离,于立峰把这称之为:“一米阳光”式的投后管理模式;最后是看企业发展的竞争态势。不过,于立峰也指出,在这一点上,投资人与企业管理者存在共性,投资是通过企业去赚钱,产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产品是企业的产品,虽然产品形态不同,但它的商业本质都是一样,就是要让企业成功盈利。


谈到转变时,于立峰用了“平缓”一词,称自己过渡的比较顺利。早在江西铜业时期,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董秘,会时常与交易所,股东,投资人,基金经理接触,就像现在与投资人接触一样,只是那时,国内对VC/PE概念还是懵懂。“我觉得唯一有变化的是,看的更宽一些,原来我只是在一个行业里。”


2008年,于立峰加盟纪源资本,担任纪源资本合伙人、人民币基金的管理合伙人。2016年,纪源资本人民币基金设立源星资本,“老基金,新品牌”,于立峰担任管理合伙人,先后投出了包括中持水务、环美生态、安洁士、骏达光电、深之蓝、天智航、云洲智能、央数文化、东方天呈、亮风台在内的一批优秀项目。


02

新动能产业投资


如果追溯于立峰过往投资史会发现,在每次行业热潮爆发前夜,他总能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个点,逐渐将其放大,这也与他每年根据行业变化微调打法有关,在这次采访中,于立峰阐述了他对所关注领域的另一种理解。


这是于立峰首次在公开媒体阐述其“新动能产业”的投资理念。


在于立峰看来,新动能产业投资是基于“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现实为基本认识,其驱动因素来自于互联网、智能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机会,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由于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如芯片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使智能智造、新材料、机器人、企业级服务领域得以换道超车,孕育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在消费升级方面,由于上述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在医疗医药、健康服务、教育、文体娱乐、旅游等产业会出现大量的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产业赋能,提质升级,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围绕以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为基础的投资,称之为“新动能产业投资”。


“为什么我现在要提呢?”于立峰向记者阐述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1.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趋势,未来30年都是非常好的发展周期,但投资人过早将这个机会释放;2.技术层面还不成熟,多数公司还停留在底层研究,并没有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3.投资人““两难进”。“早期公司融资难,但估值高,投资人不敢轻易投,但头部企业估值更高,钱不合适,还不愿意让你投,中间的公司高不成低不就,投还是不投?”他强调这是整个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该去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新动能产业可以覆盖这个问题,从投资角度,它是一个边界清晰的、独立的领域。为什么我从来不提人工智能,而强调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智能+的“+”正是强调“赋能”,代表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最后一定要赋能在产业里。像工业机器人、智能医疗、无人驾驶等,新的科技与产业将会结合的很紧密,成为新经济的发展动力,没有这个结合是不能做起来的。这也是我们今年重点挖掘的方向。2018年及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智能技术领域的投资主要是看应用层面,底层技术的投资机会已经过去了。”于立峰向投资家网表示。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话锋犀利,从其眼神中看的出,源星资本会持续看好且关注新动能产业,但他也呼吁,不该把太多精力放在智能相关的炒作上,而应落实在技术为产业的赋能上。除了产业升级方面,于立峰还将过去大消费与现在提到的新零售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消费升级同样是新动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存在两个大趋势,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的改变,“我今天早上一起来看到个新闻,褚时健90岁高龄,又成立了新公司。他当中有一句话说,不怕褚橙卖不掉,只要把技术做好,中国的消费力足够,其实在整个新闻里,我只注意到他说的这一句话,就是中国的消费力不是问题。因此,新消费将是一个大领域。”


什么是新消费?于立峰解释道,即消费方式、行为与智能技术结合出的产物,“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无人零售,智能健康管理等。那会不会出来新的消费模式,一定会有,很快源星就会在这方面展开一系列布局。”


03

“喜静,不喜动”的猎豹


虽然做投资已经整整18个年头,但于立峰依然保持与创业者常见面的习惯。


在投资家网过往的VC投资人采访中,一部分人都会选择拿出一些时间用在打球、跑步等户外运动上。于立峰却正好相反,他说自己是一个“喜静,不喜动”的人,如果硬要说是有户外运动,他说出差算一种旅游,但他更喜欢沉下心来想想企业问题,思考一下未来方向。


“你觉得我有前瞻性,这也是思维碰撞出的结果。”


在记者与于立峰对话的2个小时里,虽然采访时间不算很长,但这位投资人始终没有一幅高高在上的“架子”,不管抛出何种跟业务相关的问题他都是很真诚的回答,没有敷衍和推诿,但他并不认为,投资人该把情怀和回报连在一起,刀归刀,枪归枪,情怀还是要给回报让位,“讲情怀的投资根本就不能拿LP的钱去投!”


当记者问,“你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投资人时,是鹰?是大象,还是?”


“我可不想做大象,稳健是很稳健,但动作太慢。”


“鹰呢,飞的太高,看的太广。”


“猎豹更合适。”


“我看中项目的时候,出手会比别人快,但我不出手的时候会坐那一直不动,有些项目我上午谈完,在返程的路上就决定投资了。”于立峰说。


采访结束,记者主动和于立峰留了个合影,之后,他拿起座椅右侧的书包,准备回到酒店客房,下午参加完圆桌论坛,还要赶去见一个项目方。


记者此时脑海浮现出在源星资本官网上看到的那句Slogan,“创业明星背后的助力火箭”。


以下为投资家网与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部分对话实录。


投资家网:从2017年开始,国家队在股权投资行业的攻势更加猛烈,VC/PE是否存压力?


于立峰:我觉得国资化的基金进来以后是件好事,它们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更多资源,包括政策引导性的支持,还能将一部分资金盘活,但我不认为会给VC/PE带来挑战,因为国资也需要跟精英合作,共同去找一些切入点,协同作战。


投资家网:现在股权投资行业有这样一个现象,几家机构就打包了一个项目,你怎么看待这种头部效应与圈层化现象?


于立峰:现在确实有这种现象存在,第一个头部效应,要么你赶在前面,要么你选择后面,在中间的根本没机会,但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企业估值越来越高,融资规模越来越大;第二个圈层化,圈层化的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大家都认为的好项目可能就这么多,如果说你在某个领域里你认为头部项目是前三,那大家可不都得挤在前三嘛,这是客观的体现。


第二个,现在有些项目确实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比我们过去预想的时间要长的多才能走出来,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有一个问题就是打群架的方法,就是资金的叠加越来越大,需要的资源叠加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几个基金共同来抵抗这个风险。


第三个,社会上的因素,你认识我,我认识你,一个圈子里坐了几个人,你在做什么项目,我在做什么项目,不行我也投一点吧,这是一个,但不是规律性。


投资家网:2018年很多项目在披露融资时,额度都超级大,比如A轮融资几十亿,你怎样看?之后的寒冬是不是要比2016年还要冷?


于立峰:我认为泡沫肯定存在,但是这个泡沫怎么去消化它是另外一个问题,比方说融资量极大,大家的赌性越来越强,这里是存在极大的风险的,这种泡沫怎么形成的?我认为跟大家的投资冲动有关,跟资金供应量承载量有关。我认为在未来的3-5年中,中国的投资领域会有一次大的洗牌,会导致一批投资机构,没有很好的退出,然后成为僵尸基金。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