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院士让人吃得饱,我们希望让农民过得好

深圳卫视 2022-05-24
晚上11点半
正是中国十二时辰中的子时
在深圳的光明区
一位新农人
正在给一批收获的种子做分类整理
正午
她躬耕垄亩,育成水稻
子夜
她秉烛达旦,研发“圳品”
昔日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将在这里延续
 


深圳卫视场所志纪录片《湾区子时》首期节目中,带我们走进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人们说,深圳,是一个已经没有农村的城市。
 
但这里,却拥有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科学家们在这里不断刷新水稻育种的世界纪录。
 
“我们做育种的一定要到田里来,坐在办公室里是育不出种的”。
 

说出这句话的唐晓艳是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学生们说,唐晓艳虽然已年近六旬,但还是经常会顶着当空烈日在水田里忙碌工作,并和学生们一道在育种基地边的铁皮房里吃盒饭。工作虽然辛苦,唐晓艳却自得其乐。因为她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关于“粮”的梦。
 
1991年,年仅26岁的唐晓艳去美国读博,并在2002年成为了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当了教授的她经常回国访问,然而回家后却发现哥哥姐姐在老家种田很辛苦,收入又低,所以慢慢就萌生了一种想法:“能不能用自己的所学让农民种田不那么辛苦,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于是她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并来到了深圳。在得知深圳市光明区楼村将有专门做研究试验的田地,唐晓艳非常兴奋,令她想起了美国的“孟山都”。并暗自下定决心,要把脚下这片土地打造成中国版的“孟山都”,因为种子就是现代农业的“芯片”。


 

在唐晓艳及其团队努力下,“洁田稻”应运而生。

所谓的“洁田稻”,指的是具备抗除草剂优势性状基因的水稻,实际运用时需按比例配用指定除草剂,可采取稻种直接播种,一次性除尽杂草。


 
如果说,袁隆平院士运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
 
那唐晓艳是运用科技改变传统农耕模式,让农民种地更轻松更高效的同时,收获更优品质、更高产量的粮食!
 


同时,她的团队与多家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洁田模式产业联合体,然后通过这种合作选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优质的品种,让当地的农民能享受到菜单式的服务。
 
目前,这片区域正在成为大湾区的 “种业硅谷”,诞生如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等核心技术,被袁隆平先生称赞为“3G杂交育种技术”。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唐晓艳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从洞庭湖乡村走出来的谢刚,是研究所里的育种研究员。原本的他肩负着父辈出人头地的期望,可寒窗苦读数载后,谢刚却一头扎进了田里,做起了水稻的育种研究。一开始极力反对的父亲,也在2014年来到深圳和儿子一道育秧播种。父子间的隔阂在一季季躬耕和一株株收获中化解。



如今,“洁田稻”作为本土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获批自主产业化,逐步从深圳走向全国各地,将为更多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助力。对唐晓艳带领的科研团队而言,深圳是梦开始的地方,更是理想成功照进现实的地方。
 


以田野为纸
以种子为笔
深圳的新农人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以“场所志”沉淀社会场景
为夜幕中的湾区万象与温情存档
每周六晚21:35
深圳卫视《湾区子时》
致敬不夜城的奋斗者


编审 | 张丹    主编 | 钱岩    责编 | 司徒
▲点击图片了解“深视频”相关内容
▲获取更多福利,欢迎加入官方粉丝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