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适且自足,也是成功一种

央视新闻 2024-03-30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作家梁晓声说,好的生活应该是自适的,不是必须以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为标准,适合自己的,你就是榜样。


比较,容易滋长压力和焦虑。当你主动把目光从外部撤回,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长


朗读:董华   配乐:《相遇的意义》李宗鹏
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难沉浸在自己的生命中,于是只能去模仿、对标那些特别优秀的人的样子,却发现这并不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某种程度上,甚至加重了内心深处长期掩蔽的自责与自卑。


这段“心声”包含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我们都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追求,但同时,我们似乎又过于胆小,把目标绑定在外界认可的范围里。因为,勇敢地探索自我,不畏质疑地去走适合自己的花路,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需要付出比盲从更大的成本与代价。


当我们把“对照别人”进一步展开后,它意味着,我们很容易在由别人规划的路径中,扮演某种角色。尽管那个角色,并不匹配我们真正的性情、特质与优势所在。



只有别人喜欢的,我才会表达喜欢;只有别人承认的,我才有动力去做”,这是许多效仿者的行为准则。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你可能很喜欢一个工作岗位,却听到有人给了不好的评价,认为它没有价值和发展前途,你突然间也觉得是这么回事,甚至开始自责最初的选择倾向。仿佛你的一切感受都需要先得到一个外部确认,你才敢去实施它,体验它。


事实是,人只有把比较的目光撤回自身时,才能获得有关自我的正确评价。
你也许普通、平凡,没有引人关注的形貌,没有滔滔不绝的口才,没有一骑绝尘的大本事……但这些都不是“不完美”本身,相反,它是绝大多数人存在的常态。在一个领域平平无奇,没关系,只要你悦纳自己,你就可以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地方,在那里,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长,自适、自足、有趣、肆意、充满活力,感到“有使不完的劲”。



一个人的最终价值感,只能在勇敢做自己的路上,付出了努力,获得了能力,得到了成长的实践里发生。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和参照他人,但不是为了比较高低,不是为了迎合任何期待,只是为了抵达理想的自己。


内在力量越丰盛,依靠别人给予的就越少,心态也就越踏实平和。他人给予夸赞和热捧时,你欣喜满足;他人投来不屑和质疑时,你也并不为此困扰,依旧按自己的节奏行路,并一次比一次笃定地对自己竖起大拇指。因为你早已不需要获得被喜欢”,你深感经过一番风雨耕耘后,脚下支撑成长的土地,是多么地结实,多么地有分量。


独自一个人,微渺如水滴,也能折射彩虹,也能被天空照见。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视觉中国

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算做自己?
留言区给每一份宝贵的答案

📮投稿邮箱:yedu_cctv@126.com

监制 | 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 | 李津婵  校对 | 高少卓
©央视新闻
喜欢今天的内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